原文服务方: 水土保持研究       
摘要:
为科学认识黄土丘陵区淤地坝系结构特征,对黄土丘陵区第三副区车路沟坝系沟道特征、库容分布特征、泥沙淤积及蓄水量分布特征进行了总结,并对坝系的级联方式进行了解析,对把口站的水沙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 表明:(1)车路沟流域随着沟道级别的提高,沟道平均面积增大,平均沟长增加,平均比降减小;Ⅰ级沟道小型坝的数量最多,Ⅱ级沟道中型坝数量最多,Ⅲ级和Ⅳ级沟道则以骨干坝建设为主.(2)随着沟道级别的提高,骨干坝的总库容、设计防洪库容和设计淤积库容表现为逐渐增大,中型坝、小型坝的总库容和设计防洪库容表现为逐渐减小,设计淤积库容先增大后减小.(3)车路沟坝系中型坝和小型坝的设计淤积库容已经几乎淤满,而骨干坝还剩余较大的淤积库容.(4)车路上游坝系单元通过拦蓄洪水泥沙为下游主沟的淤地坝减轻防洪压力,坝系单元内部各中小型坝尽快淤积成地,车路沟坝系仍有较大的淤地潜力;随着车路沟淤地坝系的建设,流域把口站的水沙趋势发生了明显变化.研究成果以期为黄土高原淤地坝系建设管理提供参考.
推荐文章
黄土丘陵区淤地坝系田园综合体的构建模式
黄土丘陵区
淤地坝系
田园综合体
构建模式
黄河流域第三副区坝系拦沙输沙监测成果分析
淤地坝
拦沙量
输沙
聂家河小流域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第三副区小流域土壤渗透特性研究
土壤渗透
饱和渗透率
土地利用
黄土高原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黄土丘陵第三副区典型淤地坝系结构特征分析
来源期刊 水土保持研究 学科
关键词 淤地坝系 级联方式 水沙变化
年,卷(期) 2019,(4)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6-30,35
页数 6页 分类号 S157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86)
共引文献  (44)
参考文献  (15)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8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5(5)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9(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3(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4(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5(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6(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7(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8(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2009(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2010(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2011(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201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3(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2014(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6)
2015(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2016(6)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7(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9(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淤地坝系
级联方式
水沙变化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水土保持研究
双月刊
1005-3409
61-1272/P
大16开
1985-01-0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7400
总下载数(次)
0
总被引数(次)
98850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