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粽子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广东一带的人以含碱的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再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了中药益智仁,这样的粽子称为"益智粽"。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杂粽,即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到了唐代,包粽子的米已"白莹如玉",粽子的形状也出现锥形、菱形。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粽。元朝和明朝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为箬叶,后来又出现了用芦苇叶钮的粽子,附加料也出现了豆沙、松子仁、胡桃等,粽子的品种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追根究底传统零食
来源期刊 高中生 学科 教育
关键词
年,卷(期) 2008,(13)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4
页数 1页 分类号 G63
字数 语种
DOI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08(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高中生:高考
月刊
1671-329X
43-1367/G4
长沙市望城区银星路二段599号
42-251
出版文献量(篇)
13033
总下载数(次)
7
总被引数(次)
0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