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 探讨女性控尿解剖形态机制,并与女性原位尿流改道临床应用相结合,以进一步指导女性原位尿流改道的研究和临床推广工作.方法 (1)对20具成人女性尸体进行盆丛及其分支,主要是尿道支、阴部神经及其尿道支的解剖.(2)解剖出完整的尿道及周围的肌肉等进行病理学HE染色、肌肉染色、结缔组织染色、银染等.,(3)对20例正常控尿女性的下尿路、盆底的MRI矢状位、冠状位及横截位扫描,观察控尿有关的组织形态及其变化. (4)结合上述基础研究的结果,总结、分析40例女性原位尿流改道患者的控尿情况、并发症等临床问题.结果 (1)盆丛分支有直肠丛、阴道丛、膀胱尿道丛.阴道丛分支到膀胱颈、尿道,在阴道、膀胱颈两侧走行,约在尿道的5、7点进入尿道;膀胱尿道丛量较少,紧帖盆侧壁几乎与尿道上缘平行走向尿道,距膀胱尿道连接部外约0.5~0.7cm,约在10~11、1~2点处进入尿道.阴部神经尿道支主要由其终末支发出.在耻骨联合下缘正对处的11、2点位置进入尿道. (2)病理结果表明,横纹肌主要位于尿道远端2/3.与盆底肌肉并不相连,主要包饶尿道,部分肌肉在远端还同时包饶阴道.对完整下尿路的大块组织切片HE染色、肌肉染色、结缔组织染色、银染等显示:神经分布在尿道的肌肉之间,横纹肌分布于尿道中外2/3的尿道,内中1/3交界处与平滑肌混杂存在,在外1/3有横纹肌包饶阴道. (3)MRI可清楚显示与控尿有关的盆底肌肉;正常控尿女性膀胱颈子宫口位于齿尾线以上. (4)上述基础研究与40例临床应用相结合表明,女性控尿主要由横纹括约肌完成,此肌肉主要由阴部神经支配,术中注意该肌肉的保护,女性同样可以获得理想的控尿效果.结论 女性控尿的主要因素是受阴部神经尿道支和盆丛分支支配的尿道横纹括约肌复合体,术中避免控尿机制、特别是横纹括约肌的损伤,女性原位尿流改道术后的控尿情况是理想的.
推荐文章
乙状结肠与原位回肠尿流改道术的临床对比研究
乙状结肠
原位回肠
尿流改道术
原位尿流改道术后输尿管储尿囊吻合处狭窄的处理体会
原位尿流改道
输尿管狭窄
狭窄扩张
狭窄等离子内切开
原位尿流改道
原位排尿
尿流改道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女性原位尿流改道控尿机制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
来源期刊 云南医药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女性 尿流改道 控尿机制 基础 应用
年,卷(期) 2009,(1) 所属期刊栏目 论著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9-13
页数 5页 分类号 R694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李泽惠 68 217 6.0 12.0
2 方克伟 64 296 8.0 15.0
3 李志鹏 33 165 6.0 12.0
4 徐鸿毅 96 317 8.0 14.0
5 李海丹 20 121 5.0 11.0
6 邱学德 39 213 7.0 13.0
7 何进 19 99 5.0 9.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2)
共引文献  (14)
参考文献  (17)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83(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4(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4)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6(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7(5)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8(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4(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9(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女性
尿流改道
控尿机制
基础
应用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云南医药
双月刊
1006-4141
53-1056/R
大16开
昆明市人民西路205号
64-21
1958
chi
出版文献量(篇)
6192
总下载数(次)
6
总被引数(次)
7326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