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背景:肌梭的传入冲动减少与失用性肌萎缩的发生密切相关.高频正弦波振动能够兴奋肌梭,肌梭传入活动的增加可以增强骨骼肌的肌电活动,理论上能对抗比目鱼肌萎缩.目的:验证高频正弦波振动对后肢制动大鼠比目鱼肌萎缩的对抗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8-05/2009-01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完成.材料:SPF级健康成年雌性SD大鼠30只,按随机配对原则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制动组、振动组,每组10只动物.方法:除正常对照组外,采用大鼠后肢制动(石膏固定)作为肌肉失用模型,在后肢制动的14 d期间,振动组大鼠制动肢体的比目鱼肌部位实施高频振动(100 Hz:500 μm,480 s/d).之后取各组大鼠比目鱼肌.主要观察指标:①称其湿质量,计算出湿质量体质量比.②采用酶组化染色及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测定骨骼肌纤维的横截面积以及Ⅰ、Ⅱ型肌纤维的构成比.结果:①14 d后,制动组大鼠比目鱼肌湿质量、湿质量,体质量及肌纤维横截面积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减小(P<0.05);同时,制动组大鼠比目鱼肌Ⅰ型肌纤维所占比例下降而Ⅱ型肌纤维比例增高(P<0.05).②制动加高频振动组大鼠14 d后,与制动组相比,比目鱼肌的湿质量、湿质量/体质量及肌纤维横截面积均有明显增大(P<0.05).结论:高频正弦波振动可有效地对抗(预防)制动引起的比目鱼肌萎缩.
推荐文章
高频正弦波振动对失重性肌萎缩的对抗作用
模拟失重
高频振动
肌肉萎缩
大鼠
高频正弦波振动对失重性肌萎缩的对抗作用
模拟失重
高频振动
肌肉萎缩
大鼠
冬虫夏草对制动大鼠比目鱼肌MHC表达的影响
冬虫夏草
制动
肌球蛋白重链
肌梭
肌肉萎缩
比目鱼肌
一种高频大功率正弦波电源的分析与设计
电源
高频正弦波
分析
设计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高频正弦波振动对制动大鼠比目鱼肌萎缩的对抗作用
来源期刊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制动 肌肉萎缩 对抗 振动
年,卷(期) 2009,(41) 所属期刊栏目 技术与方法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8114-8117
页数 4页 分类号 R318
字数 4225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673-8225.2009.41.023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任俊婵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 4 4 1.0 2.0
2 张德芳 陕西省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医学护理系 1 1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25)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6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6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7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7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2(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5(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9(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6)
  • 参考文献(6)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7(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9(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9(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制动
肌肉萎缩
对抗
振动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旬刊
2095-4344
21-1581/R
大16开
沈阳浑南新区10002信箱
8-584
199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5677
总下载数(次)
80
总被引数(次)
337465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5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5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5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5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4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4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4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4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4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4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4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4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4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4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3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3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3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3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3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3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3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3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3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3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2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2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2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2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2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2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2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2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2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2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1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1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1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1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1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1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1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1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1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1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1期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