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观察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海马部位不同时相聚二磷酸腺苷核糖多聚酶(PARP)阳性细胞的表达变化.方法:采用大鼠自由落体脑损伤模型,伤后2 h、6 h、12 h、24 h、72 h、168 h取脑切片,行PARP、Hoechst荧光双标检测.结果:海马CA3区转角处锥体细胞层于伤后2 h即可观察到PARP阳性细胞;之后PARP阳性细胞出现部位逐渐向邻近海马CA2、CA3区迁移;至伤后72 h CA3区转角处锥体细胞层PARP阳性细胞渐减少至消失:伤后168 h海马各区锥体细胞层未见明显PARP阳性细胞.伤后各时相点均可观察到部分PARP、Hoechst荧光双标阳性细胞,其中部分双标阳性细胞Hoechst呈高亮.结论: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各时程PARP阳性细胞数量在海马不同部位变化各异.
推荐文章
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的变化
创伤性脑损伤
星形胶质细胞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一氧化氮合酶
大鼠
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细胞凋亡及NOS阳性细胞的变化
创伤性脑损伤
凋亡
一氧化氮合酶
大鼠
辛伐他汀对创伤性脑损伤大鼠血清及海马NSE表达的影响
脑损伤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辛伐他汀
大鼠,Sprague-Dawley
成年大鼠脑损伤后海马新生神经元功能特点的研究
弥漫性脑损伤
神经发生
齿状回
谷氨酸脱羧酶
Fos蛋白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海马细胞PARP的表达
来源期刊 南通医学院学报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创伤性脑损伤 海马 聚二磷酸腺苷核糖多聚酶 凋亡 大鼠
年,卷(期) 2009,(3) 所属期刊栏目 论著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72-175
页数 4页 分类号 R651.1+5
字数 3465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674-7887.2009.03.005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45)
共引文献  (18)
参考文献  (8)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5)
同被引文献  (6)
二级引证文献  (4)
198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6(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7(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8(1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9)
1999(1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2(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4(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7(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9(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0(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1(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2(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7(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9(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20(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创伤性脑损伤
海马
聚二磷酸腺苷核糖多聚酶
凋亡
大鼠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双月刊
1674-7887
32-1807/R
大16开
江苏省南通市启秀路19号
28-157
198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751
总下载数(次)
3
总被引数(次)
14562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