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小麦收获前穗发芽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后期加工品质.一个简单可靠的穗发芽抗性鉴定方法对于小麦抗穗发芽育种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本试验利用万县白麦子/京411重组自交系群体(RIL)202份家系为试材,检测其F2-6,F2-7两年的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分析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在年份内和年份间的相关系数变化情况,旨在找到一种简单易行的鉴定小麦穗发芽抗性的方法.结果表明,同一年份内,从发芽后第1 d到第7 d,发芽率和发芽指数的相关性均极显著,用发芽后第3 d发芽率或发芽指数来鉴定小麦穗发芽抗性效果较好;不同年份间,从发芽后第2 d到第7 d,发芽率与发芽率的相关性、发芽指数与发芽指数的相关性均极显著,用发芽指数来衡量小麦穗发芽抗性较发芽率更稳定;两年重组自交系群体发芽指数分布频率表明,发芽后第3 d发芽指数正态分布最集中,综合各种参数可得出用小麦发芽后第3 d发芽指数来鉴定小麦抗穗发芽性效果最佳.
推荐文章
中国小麦品种穗发芽抗性差异的研究
小麦
品种
穗发芽
迟熟α-淀粉酶
以关联分析发掘小麦整穗发芽抗性基因分子标记
小麦
穗发芽
休眠
分子标记
关联分析
四个小麦抗穗发芽分子抗性标记有效性的验证与评价
普通小麦
穗发芽
分子标记
Vp1B3
Xgwm155
MST101
wmc104
红粒小麦Tamyb10单倍型检测及其与穗发芽抗性的关系
红粒小麦
穗发芽
Tamyb10单倍型
麦区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小麦重组自交系群体穗发芽抗性的鉴定方法与分析
来源期刊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学科 农学
关键词 小麦 穗发芽 发芽率(GP) 发芽指数(GI) RIL
年,卷(期) 2009,(1) 所属期刊栏目 作物学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68-72
页数 5页 分类号 S512.1
字数 3079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张海萍 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 18 60 5.0 6.0
2 冯继明 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 12 66 5.0 7.0
3 殷波 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 7 35 4.0 5.0
4 常成 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 21 63 5.0 6.0
5 司红起 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 63 570 13.0 20.0
6 马传喜 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 112 1547 23.0 34.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35)
参考文献  (4)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3)
同被引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19)
1977(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9(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0(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1(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2(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3(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4(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5(4)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7(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8(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9(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2020(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小麦
穗发芽
发芽率(GP)
发芽指数(GI)
RIL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双月刊
1672-352X
34-1162/S
大16开
合肥市长江西路130号
195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481
总下载数(次)
11
总被引数(次)
40517
相关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英文译名:
官方网址:http://kjzc.jhgl.org/
项目类型:重大项目
学科类型:能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