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建立一种囊袋模型,研究兔晶状体囊外摘除术(ECCE)后残余的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在体外增殖、移行、化生的情况.方法 用18只免眼,模拟白内障手术,体外环形撕囊,水分离,去除核与皮质,游离晶状体囊袋,并固定于硅胶环上,置含10%胎牛血清的DMEM营养液中培养3周.相差显微镜观察不同培养时期后囊上LECs增殖、移行情况并行组织病理学、透射电镜检查及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经过2~3天的潜伏期,后囊周边部开始出现LECs,细胞增殖速度较快,约6~8天可完全覆盖后囊.培养后期,后囊上可出现双层甚至多层细胞,囊膜可见明显皱褶,组织学见均质红染的后囊膜上被覆一层或多层排列紧密、核深染、胞浆丰富的LECs.随培养时间延长,皱褶的数量和长度逐渐增多,囊袋光散增加,后囊张力亦明显增强.透射电镜下LECs排列紧密,周界清晰,胞浆内可见丰富的线粒体及内质网等细胞器.培养1周方可见后囊上LECs α-SMA表达,呈散在胞浆棕色染色,α-SMA表达具有明显时间相关性.结论 应用这种囊袋模型进行LECs体外培养,较为真实的表现了体内ECCE术后多种变化,有助于更深一步探讨后囊膜混浊的发生机制,并为筛选防治后发性白内障的有效药物,提供了有价值的实验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