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利用优势菌生物系统的还原吸附作用去除水环境中的Cr(VI)是一种有前景的处理方法.为了进一步探究优势菌Brevibacillus sp.还原去除Cr(VI)的机理,利用正交试验得到酶法制备优势菌原生质球的最佳条件,分析原生质球对cr(V1)的还原吸附效果.结果表明:酶解最佳条件为酶浓度0.1 mg/L,酶解时间30 min,酶解温度30℃.高渗环境下的优势菌原生质球对Cr(VI)和总Cr的去除效率分别为75.90%和63.82%,均高于完整菌株,而相对低渗环境下的原生质球,由于质膜破裂,对Cr(VI)和总Cr的还原吸附去除效率最低.结合Cr(VI)去除率高于总Cr去除率的现象可以推测,可再生原生质球对Cr(V1)的还原吸附过程是一个与其生理活性(透膜机制和代谢活性)相关的过程,且Cr(VI)的还原与吸附是两个联系非常紧密的反应.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提高Cr(VI)还原去除效率奠定了理论基础.
推荐文章
一株Cr(Ⅵ)还原菌的筛选鉴定及其还原特性研究
霍氏肠杆菌
Cr(Ⅵ)
还原菌
筛选鉴定
微波辅助球磨还原含Cr(VI)废水的研究
微波
球磨
六价铬
还原
ACF/CNT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对Cr(VI)的吸附性能
化学气相沉积法
ACF/CNT复合材料
吸附
六价铬
一株产紫杉醇真菌PM-1菌株的原生质体制备条件研究
小孢拟盘多毛孢
原生质体制备
紫杉醇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一株 Brevibacillus sp.的原生质球的制备及其对Cr(VI)的还原吸附效果分析
来源期刊 环境工程学报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原生质球Cr(V1) 生物吸附 生物还原
年,卷(期) 2009,(12) 所属期刊栏目 水污染防治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138-2142
页数 5页 分类号 X703.1
字数 3698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许燕滨 广东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63 525 13.0 19.0
2 孙水裕 广东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156 2265 25.0 38.0
3 黄绍松 广东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23 233 11.0 14.0
4 邓映霞 广东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1 2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1)
共引文献  (26)
参考文献  (12)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7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4(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5(4)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7(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8(4)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9(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3(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原生质球Cr(V1)
生物吸附
生物还原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环境工程学报
月刊
1673-9108
11-5591/X
大16开
北京市2871信箱
82-448
1980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0843
总下载数(次)
42
总被引数(次)
132845
相关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英文译名: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官方网址:http://www.nsfc.gov.cn/
项目类型: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
学科类型:数理科学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英文译名:Guangdong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官方网址:http://gdsf.gdstc.gov.cn/
项目类型:研究团队
学科类型: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