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 观察皮肤癣菌在伊曲康唑作用下的形态学变化.方法 应用美国CLSI制订的标准M38-A方案进行伊曲康唑对皮肤癣菌的体外药敏试验,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将伊曲康唑作用前后的皮肤癣菌分别制成标本,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形态学变化.结果 伊曲康唑作用于皮肤癣菌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菌丝变得弯曲、短粗,顶端和局部出现膨大;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菌丝变得弯曲、短粗、干瘪,顶端和局部出现膨大,有不规则分支,表面粗糙,有大小不等的凹陷;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菌丝变得皱缩,有凹陷,双层细胞壁结构消失或不完整,细胞膜不连续,皱缩细胞膜和细胞壁之间及胞浆内出现许多小的高电子密度颗粒,细胞器也变得不清晰.结论 伊曲康唑使皮肤癣菌的形态发生明显变化.
推荐文章
复方黄连皮康酊抗皮肤癣菌的实验研究
黄连
抗真菌作用
皮肤癣菌
白藜芦醇对皮肤癣菌抗菌活性的实验研究
白藜芦醇
表皮癣菌属
最小抑菌浓度
5种中药对常见皮肤癣菌抑菌效果评价
中药
皮肤癣菌
CLSI M38-A
抑菌效果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伊曲康唑对皮肤癣菌形态学影响研究
来源期刊 中国真菌学杂志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伊曲康唑 皮肤癣菌 光学显微镜 扫描电子显微镜 透射电子显微镜
年,卷(期) 2009,(5) 所属期刊栏目 论著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80-284
页数 5页 分类号 R379.2
字数 3401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673-3827.2009.05.007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刘伟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性病科 370 2477 19.0 44.0
2 王爱平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性病科 125 679 13.0 19.0
3 李若瑜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性病科 293 2041 19.0 33.0
4 余进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性病科 72 386 10.0 16.0
5 王晓红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性病科 69 584 14.0 21.0
6 万喆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性病科 83 496 11.0 18.0
7 岳学苹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性病科 7 27 3.0 4.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6)
共引文献  (28)
参考文献  (8)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3)
同被引文献  (4)
二级引证文献  (2)
1964(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66(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6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9(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0(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7(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5(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8(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9(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2(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4(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20(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伊曲康唑
皮肤癣菌
光学显微镜
扫描电子显微镜
透射电子显微镜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真菌学杂志
双月刊
1673-3827
31-1960/R
大16开
上海市凤阳路415号
2006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639
总下载数(次)
4
总被引数(次)
7106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