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板块构造学说的最有力的特征之一, 是已知的板块运动让我们对板块边界未来大地震的发震位置和平均复发间隔有更清晰的认识. 然而, 板块构造学说却不能预测板块内的地震何时何地发生, 因为理想的板块内部是不会变形的. 因此, 板块内部的地震风险评估过于依靠如下假设: 从有限的历史记录中得到的小地震发震位置能够反映出连续变形的地区, 而变形将诱发未来大地震[1]. 然而, 本文将要说明的是, 最近许多这样的小地震很可能是几百年前发生过的大地震的余震. 文中将给出一个简单的模型, 并由此模型得出: 余震序列的长度和断层加载速率呈反比关系. 发生在缓慢变形的大陆内部的余震序列, 其持续时间与在快速加载的板块边界所观测到的典型的10年尺度余震序列相比要长得多. 因为这些预测与观测结果相符, 所以将大陆内部地震看作稳态地震活动的一般做法高估了目前地震活跃地区的地震危险性, 而低估了其他地区的地震风险.
推荐文章
中国大陆地震风险分析模型研究
中国大陆
地震
风险分析
模型
两类地震风险评估模型的对比与讨论
地震风险模型
概率分析方法
离散事件仿真
基于城市抗震弹塑性分析的我国主要 城市建筑地震风险评估
城市抗震弹塑性分析方法
大陆主要城市
城市建筑数据构建
建筑地震风险评估
地震破裂的科里奥利力的余震效应在中国大陆外的震例研究及普适性讨论
地震破裂
断层两盘
科里奥利力
余震效应
台湾地区
土耳其
普适性讨论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大陆内部长余震序列及其对地震风险评估的启示
来源期刊 国际地震动态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年,卷(期) 2009,(12) 所属期刊栏目 动态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7-12
页数 6页 分类号 P3
字数 3918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0253-4975.2009.12.002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朱守彪 34 465 10.0 21.0
2 刘杨 4 5 2.0 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17)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
同被引文献  (5)
二级引证文献  (5)
197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7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9(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9(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9(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7(5)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9(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国际地震动态
月刊
0253-4975
11-2362/P
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大学南路5号
chi
出版文献量(篇)
4521
总下载数(次)
2
总被引数(次)
8791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