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形成于中晚元古代的彭灌杂岩体构造侵位于映秀断裂和茂汶断裂之间.杂岩体具有无根、深部岩片北西倾的特征;边界断裂及杂岩体内部早期为韧性变形,叠加晚期脆性改造,内部断裂呈叠瓦状排列,靠近茂汶断裂的杂岩体以韧性变形为主,向东南至映秀断裂,杂岩体韧性变形逐渐减少,脆性变形增加;茂汶断裂断面与志留系地层基本平行.以松潘-阿坝盆地的构造演化过程为基础,结合变质核杂岩理论,提出了彭灌杂岩体形成模式,该模式能有效解释彭灌杂岩体的所有特征.
推荐文章
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地壳一维P波速度结构
P波速度结构
最小一维速度模型
龙门山断裂带
台站校正
地震重定位
龙门山造山带构造演化模式的建立
龙门山造山带
逆冲
推覆
构造演化模式
再论印支期龙门山的形成和发展
印支运动
龙门山
古特提斯洋
对冲挤压
合力分支
磨拉石
后期改造
反扣盆地
龙门山构造带北段地震、地质综合解释
龙门山
推覆体
断层
构造类型
地震勘探
地震解释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龙门山造山带彭灌杂岩体形成模式
来源期刊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彭灌杂岩体 基底 映秀断裂 茂汶断裂 韧性形变 形成模式
年,卷(期) 2009,(4) 所属期刊栏目 油气地质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41-43
页数 3页 分类号 TE111.3
字数 3127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9-9603.2009.04.012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8)
共引文献  (48)
参考文献  (12)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7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1(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6(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9(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3(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7(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9(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3(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彭灌杂岩体
基底
映秀断裂
茂汶断裂
韧性形变
形成模式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双月刊
1009-9603
37-1359/TE
大16开
山东省东营市聊城路3号
1994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486
总下载数(次)
3
总被引数(次)
42233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