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服务方: 钻井液与完井液       
摘要:
在高温深井中,钻井液密度、流变性受压力和温度的影响较大,如果按照钻井液地面物性参数来计算当量循环密度,则会产生很大误差,在孔隙压力与破裂压力差值很小的井中,可能会产生井涌、井喷或井漏等后果.从钻井循环期间井筒温度场模型入手,建立了高温高压钻井液密度、当量静态密度、流变参数以及当量循环密度预测模型.经实验验证,所建立的高温高压钻井液密度、流变参数模型的预测值与实测值一致,相关系数都在0.99以上,使用当量循环密度模型比用常规方法计算结果更为准确.该模型为压力管理钻井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于合理控制井下压力,预防复杂和事故的发生具有指导意义.
推荐文章
计算高温高压条件下的钻井液当量循环密度
钻井液
高温高压
当量循环密度
井底压力
模拟程序
高温高压钻井液密度预测新模型的建立
钻井液
高温高压
密度
预测
高温深井当量静态密度的计算
钻井液
高温深井
钻井液当量静态密度
井底静压
计算
使用降低当量循环密度工具实现控制压力钻井
控制压力钻井
降低当量循环
密度工具
井底压力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高温深井钻井液当量循环密度预测模型
来源期刊 钻井液与完井液 学科
关键词 钻井液 预测模型 高温高压 当量循环密度 流变参数
年,卷(期) 2009,(2) 所属期刊栏目 理论研究与应用技术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0-34
页数 5页 分类号 TE254.1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1-5620.2009.02.009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王利国 中国石油大学提高采收率中心 6 71 5.0 6.0
2 鄢捷年 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83 973 17.0 25.0
3 杨虎 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32 125 7.0 9.0
4 李怀科 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6 45 5.0 6.0
5 耿娇娇 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7 61 4.0 7.0
6 赵胜英 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7 129 7.0 7.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47)
参考文献  (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0)
同被引文献  (33)
二级引证文献  (28)
198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0(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3(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5(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9(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1(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2(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3(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4(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6(5)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7(4)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8(7)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7)
2019(1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1)
2020(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钻井液
预测模型
高温高压
当量循环密度
流变参数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钻井液与完井液
双月刊
1001-5620
13-1118/TE
大16开
1983-01-0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176
总下载数(次)
0
总被引数(次)
30053
相关基金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
英文译名:The National High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of China
官方网址:http://www.863.org.cn
项目类型:重点项目
学科类型:信息技术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