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背景:关于炎性反应和炎症因子与颅内外血管狭窄支架成型后发生血管再狭窄的研究中涉及其病理生理机制各家说法不一.目的:观察家兔颈动脉内支架置入后血小板活化及相关因子的变化.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性实验,于2008-03/09在河南大学神经生物研究所完成.材料:家兔26只,雌雄不拘,体质量2.1~2.9 kg:国产铂铱合金支架由铂90%和10%铱合金制成,为金属丝直径0.13mm单丝缠绕的螺旋形结构.将支架浸入100 g/L明胶溶液中经干燥后制成明胶蛋白涂层支架.方法:动物用戊巴比妥钠麻醉(30 mg/kg),分离暴露右侧颁动脉,将支架置入右颈动脉近端,置入后给予青霉素80万IU/d静脉注射,置入前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双抗血小板治疗.主要观察指标:支架置入前即刻、置入后0.5 h,6 d,1个月和6个月的外周血中分别检测活化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抗原决定簇、血小板活化标记物P-选择素、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体及白细胞介素6的变化.结果:26只家兔均进入结果分析.支架置入后0.5 h,6 d和1个月时血小板活化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抗原决定簇、血小板活化标记物P-选择素和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体较置入前即刻升高(P<0.05);白细胞介素6在支架置入后6 d,1个月和6个月时较置入前即刻升高(P<0.05).结论:家兔颁动脉内支架置入后仍存在血小板活化与聚集.而白细胞介素6长期维持在高位水平可能与支架置入后血管内发生再狭窄密切相关.
推荐文章
颅内外动脉支架置入术前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的选择
颅内外动脉支架置入术
抗血小板治疗
血栓弹力图
药物低反应性
家兔颈动脉内支架置人后细胞凋亡的动态观察
凋亡
平滑肌细胞
再狭窄
支架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重度颈动脉狭窄
重度颈动脉狭窄
支架置入术
血管成形术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颈动脉内支架置入后家兔血小板活化及相关因子的变化
来源期刊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颈动脉 支架 血小板活化
年,卷(期) 2009,(4) 所属期刊栏目 心脏血管置入体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631-634
页数 4页 分类号 R654.34
字数 5457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贺维亚 河南大学淮河医院神经内科 69 426 13.0 17.0
2 陈勇 河南大学淮河医院神经内科 41 179 8.0 12.0
3 高林 河南大学淮河医院神经内科 30 150 8.0 11.0
4 常娜 河南大学淮河医院神经内科 39 309 8.0 16.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55)
共引文献  (25)
参考文献  (11)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8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8(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9(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2(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3(8)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4(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2)
2005(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6(7)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7(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08(4)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9(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颈动脉
支架
血小板活化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旬刊
2095-4344
21-1581/R
大16开
沈阳浑南新区10002信箱
8-584
199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5677
总下载数(次)
80
总被引数(次)
337465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5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5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5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5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4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4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4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4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4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4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4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4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4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4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3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3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3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3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3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3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3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3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3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3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2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2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2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2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2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2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2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2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2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2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1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1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1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1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1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1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1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1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1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1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1期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