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利用农艺性状、品质性状和RAPD分子标记对中国20份甘薯育成品种和20份地方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地方品种与育成品种农艺性状间均有较大的差异,除地上部性状差异较大外,育成品种产量和薯块干物率明显高于地方品种;地方品种的薯块可溶性糖含量、粗蛋白含量均高于育成品种,淀粉含量则低于育成品种.利用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分别获得的育成品种聚类结果与已知品种的系谱吻合度较低,利用RAPD分子标记获得的育成品种聚类结果,与已知甘薯品种系谱图吻合度较高,说明利用RAPD分子标记手段可以更好地反映供试材料的亲缘关系.利用农艺性状和RAPD分子标记结果进行聚类,均表明地方品种中"四季种"和"保亭种"遗传距离最近;地方品种与中国主要育成品种遗传距离较远.在甘薯育种选配亲本时,以分子标记分析为主,辅以农艺性状、品质性状分析较为科学.
推荐文章
新疆冬小麦地方品种与育成品种基于SNP芯片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新疆
冬小麦
地方品种
育成品种
SNP
遗传差异
中国东北大豆育成品种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中国东北
大豆育成品种
遗传多样性
互补等位变异
群体遗传结构
贵州省花生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
贵州地方品种
花生
遗传多样性
利用SSR分子标记分析茶树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
SSR标记
茶树地方品种
遗传多样性
取样策略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甘薯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的遗传多样性
来源期刊 江苏农业学报 学科 农学
关键词 甘薯 地方品种 育成品种 遗传多样性
年,卷(期) 2010,(5)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925-935
页数 分类号 S531.024
字数 4158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0-4440.2010.05.006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30)
共引文献  (226)
参考文献  (2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79(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198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4(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5(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7(1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1)
1998(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9(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0(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1(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2(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3(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04(1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4)
2005(16)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4)
2006(1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3)
2007(1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08(14)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9(4)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甘薯
地方品种
育成品种
遗传多样性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江苏农业学报
双月刊
1000-4440
32-1213/S
大16开
南京市孝陵卫钟灵街50号省农科院内
28-113
1985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989
总下载数(次)
8
总被引数(次)
36498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