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液肿瘤患者抗凝血酶(AT)活性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95例血液肿瘤患者初发、缓解、未缓解、复发时AT活性水平的差异,并具体分析了急、慢性白血病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不同分型或分期患者AT活性水平的变化.结果 初发组、缓解组、部分缓解组、复发组较对照组AT活性显著降低(P<0.01);初发、部分缓解及复发组AT活性较缓解组降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各分期之间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不同分型之间AT活性无明显差异;多发性骨髓瘤Ⅱ、Ⅲ期患者AT活性较Ⅰ期患者降低(P<0.05);多发性骨髓瘤复发组患者与缓解组比较,AT活性显著降低,β2-微球蛋白、球蛋白及乳酸脱氢酶活性升高,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其中AT活性变化与β2-微球蛋白变化具有负相关性(P<0.05).结论 AT活性不仅反映血液病患者抗凝系统的功能,同时可作为判断患者病情变化及其预后的指标之一.对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AT活性水平变化与β2-微球蛋白具有相关性,AT水平变化可能具有预后评估意义.
推荐文章
僵蚕抗凝血酶诱导血管内皮细胞释放作用的研究
僵蚕注射液
血管内皮细胞
凝血酶
普伐他汀提升肾病综合征合并高凝状态大鼠抗凝血酶Ⅲ水平
普伐他汀
肾病综合征
高凝状态
抗凝血酶Ⅲ
抗凝血酶缺乏症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和急性肺栓塞1例
深静脉血栓
肺栓塞
抗凝血酶缺乏症
抗凝血酶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恶性血液病抗凝血酶活性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来源期刊 血栓与止血学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血液系统肿瘤 抗凝血酶
年,卷(期) 2010,(2) 所属期刊栏目 论著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79-81
页数 分类号 R733
字数 2851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9-6213.2010.02.010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5)
共引文献  (50)
参考文献  (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0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2(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6(5)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血液系统肿瘤
抗凝血酶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血栓与止血学
双月刊
1009-6213
44-1513/R
广州昌岗东路250号
1994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727
总下载数(次)
5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