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 探索山丘型喀斯特地貌血吸虫病流行区的有效防控措施,以利巩固血吸虫病防治成果.方法 分步实施控制措施:①消除传染源期(1983-1988年)重点采取查找病人病牛和查灭钉螺,有效阻断血吸虫病传播.②监测巩固期(1989-2000年)在前期措施基础上,增加居民血清学监测,强化有螺点的处理.③净化期(2001-2009年)对原疫区和毗邻的非疫区查螺由常规方案的有阳性钉螺的地区每年查螺1~2次、连续5年无发现钉螺的地方每3年查螺1次改为即使没有发现钉螺都坚持每年查螺1次以上,通过增加查螺次数加大钉螺发现率;查螺框距由常规的一般环境10~20m一框改为5~10m一框,复杂环境框距由常规的5~10m改为3m,缩短查螺框距保证查螺质量;一旦发现钉螺,把常规药物灭螺连续3年改为连续灭螺5年.结果 在1983-2009年26年中根据不同的防治阶段特点,每年坚持查螺查病.其中消除传染源期(1983-1988年)总计查螺面积13 684 583m2(其中疫区5 048 541m2,非疫区查螺面积8 636042m2),确定有螺面积425 773m2,累计查出血吸虫感染551人,耕牛感染415头,野鼠阳性率6.71%,家犬阳性率11.76%,灭螺面积累计为2 846 877m2.巩固监测期(1989-2000年)疫区累计查螺面积10 259 772m2,其中1989年发现残存螺点60m2,钉螺平均密度14.3只/市尺2,经解剖无阳性;2000年发现残存螺点面积4 240m2,钉螺密度4~5只/市尺2,解剖无阳性.对发现的2个残存螺点累计灭螺8次,对学生进行皮试阳性率0.57%,居民粪检795人全部阴性,动物查病全部阴性.非疫区查螺面积13 740 434m2,未发现钉螺.学生皮试阳性率为0%,居民粪检无阳性.净化期(2001-2009年)对疫区和非疫区反复查螺12次,其中疫区累计查螺面积4 492 616m2,未发现钉螺,非疫区累计查螺面积6 508 223m2,未发现钉螺,疫区居民血检2 179人,抗体阳性率0.32%,阳性者粪检全部为阴性,对鼠、犬、牛调查无阳性,对非疫区居民血检1 312人,阳性率0.23%,对阳性者粪检全部阴性,对流动人口血检407人,抗体阳性率1.72%,对抗体阳性者粪检未发现血吸虫卵.结论 喀斯特地貌血吸虫病流行区由于地形环境复杂,容易残留钉螺,坚持反复查螺查病是巩固血防成果的关键.
推荐文章
血吸虫病防控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的效果评价
血吸虫病
综合治理
效果评价
以控制传染源为主预防血吸虫病的效果评价
血吸虫病
传染源控制
效果评价
四川长丘山区血吸虫病防治措施效果比较
日本血吸虫病
防治措施
丘陵地区
综合治理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广西玉林市血吸虫病控制措施与效果
来源期刊 医学动物防制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喀斯特地貌 血吸虫病 控制措施
年,卷(期) 2010,(8)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687-689
页数 3页 分类号 R532.21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3-6245.2010.08.001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梁炯明 12 24 3.0 4.0
2 卢耀娟 13 19 2.0 4.0
3 全信斌 14 24 2.0 4.0
4 杜传 4 4 2.0 2.0
5 刘义威 11 27 2.0 5.0
6 蒋海 3 0 0.0 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4)
共引文献  (72)
参考文献  (4)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02(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4(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喀斯特地貌
血吸虫病
控制措施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医学动物防制
月刊
1003-6245
13-1068/R
大16开
河北石家庄市平安北大街99号中基.礼域尚城16号楼1-701.702
18-335
1984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0240
总下载数(次)
13
总被引数(次)
19429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