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汶川地震(Ms8.0)形成了具逆冲兼右旋走滑性质的映秀-北川破裂带、纯逆冲性质的灌县-安县破裂带以及它们之间具左旋走滑-逆冲性质的小鱼洞破裂带,成为世界上迄今为止空间上分布最为复杂、长度最大的逆冲型地震地表破裂带.其地表破裂过程对理解发震机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文章根据地表破裂带的不同运动特性以及分段性,并结合不同地段同震断层擦痕行迹,探讨汶川地震地表破裂过程.通过详细分析,认为沿地表破裂带出现南北两个大的滑移量峰值,以及南北两段破裂带的几何分布和运动特性均不同,表明汶川地震是由南北两个次级破裂事件组成,这个结论与地震波数据反演结果一致,并根据八角庙和北川地区同震断层擦痕的运动学对比研究,推测汶川地震初期破裂以逆冲运动为主,沿映秀断裂和灌县-安县断裂,同时形成约100-80kin长近纯逆冲性质的映秀-清平段地表破裂带和灌县-安县地表破裂带,并且在这两条破裂带向NE方向扩展过程中形成了小鱼洞地表破裂带.由于南部初期破裂事件触发了北川断裂的活动,造成后期破裂事件的发生.后期破裂事件以右旋走滑(或右旋斜冲)运动为主,沿映秀-北川断裂形成龙池-深溪沟-八角庙-清平-擂鼓-北川-南坝-石坎等一线破裂带,该破裂带在映秀断裂带上叠加了第一次破裂事件形成的部分破裂带,整体地表破裂带南段(映秀-清平段)叠加了两次不同性质的破裂过程,北段(擂鼓-北川-南坝-石坎段)只反映了第一二次破裂事件的过程.所以,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带中约270km长的映秀-北川破裂带具有逆冲兼右旋走滑性质,而约80km长的灌县-安县破裂带为纯逆冲性质.地震破裂过程是一动态复杂的物理过程,上述地表破裂模型可以解释两条不同性质破裂带的形成.但是否符合实际的地震破裂过程,还需要通过近台网地震波数据精细反演地震震源破裂过程的验证.
推荐文章
汶川-映秀MS8.0地震的介质破裂与深部物质运移的动力机制
汶川地震
地表破裂
破裂链
震源机制
发震断裂带
深部介质与构造环境
短临地震预测
汶川8.0级地震地表破裂
汶川地震
地表破裂
地震断层
地裂缝
汶川地震(Ms 8.0)地表破裂及其同震右旋斜向逆冲作用
汶川地震(MS 8.0)
地表破裂带
同震位移
斜向逆冲
快速崛起
青藏高原
汶川Ms8.0巨震产生的完全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及其强余震群
完全库仑破裂应力变化
动态应力触发
静态应力触发
汶川地震
强余震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汶川地震(Ms 8.0)地表破裂过程探讨
来源期刊 第四纪研究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汶川地震 映秀-北川破裂带 灌县-安县破裂带 同震断层擦痕 地表破裂过程
年,卷(期) 2010,(4)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677-698
页数 分类号 P315.2
字数 18937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1-7410.2010.04.05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561)
共引文献  (1260)
参考文献  (3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0)
同被引文献  (164)
二级引证文献  (156)
196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0(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7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5(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7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7(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7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4(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8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7(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8(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89(6)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0(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1(1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7)
1992(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3(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1994(3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7)
1995(1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5)
1996(1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8)
1997(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3)
1998(19)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8)
1999(1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00(1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7)
2001(1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8)
2002(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03(1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9)
2004(2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6)
2005(3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5)
2006(49)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8)
2007(4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2)
2008(160)
  • 参考文献(13)
  • 二级参考文献(147)
2009(25)
  • 参考文献(11)
  • 二级参考文献(14)
201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0(4)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2(7)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3(12)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8)
2014(19)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15)
2015(25)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5)
2016(30)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26)
2017(18)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8)
2018(31)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28)
2019(2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1)
2020(8)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8)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汶川地震
映秀-北川破裂带
灌县-安县破裂带
同震断层擦痕
地表破裂过程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第四纪研究
双月刊
1001-7410
11-2708/P
大16开
北京9825信箱
82-428
1958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694
总下载数(次)
10
总被引数(次)
81280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