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 探讨集合淋巴结(PP结)及其淋巴细胞在实验性末端回肠炎发病中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选用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造模组、缝线组、对照组,每组30只,分别予以回肠末端-盲肠侧侧吻合术、回肠末端缝手术线、仅麻醉不手术的处理.术后2、4、8周分批处死大鼠,取末端回肠组织,分别观察其病理学改变,及PP结及其淋巴细胞增殖和凋亡的情况并分析.结果 (1)造模组2、4周PP结个数和PP结淋巴细胞总数显著增加,8周时少量增加.(2)造模组2、4周PP结淋巴细胞少量凋亡,8周时大量凋亡,PP结淋巴细胞增殖情况与PP结个数变化相似.(3)造模组与缝线组8周均出现凋亡DNA的特征性"梯形"条带,且造模组200 bp条带较缝线组明显.结论 在实验性末端回肠炎造模2~8周内,PP结及其淋巴细胞呈现先增殖为主、后凋亡为主的变化.因此推测,持续的免疫反应在末端回肠炎发病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推荐文章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对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
非小细胞肺癌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淋巴结转移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艾滋病相关淋巴结病理改变及其与淋巴结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相关性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调节性T淋巴细胞
淋巴结
免疫组织化学
实验性肝癌周淋巴结淋巴细胞酶超微结构定位
肝癌
二乙基亚硝胺
黄曲酶素B1
酶细胞化学
电镜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集合淋巴结淋巴细胞在实验性末端回肠炎发病中的变化及其意义
来源期刊 临床消化病杂志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末端回肠炎 集合淋巴结 淋巴细胞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病理学
年,卷(期) 2010,(3) 所属期刊栏目 论著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54-156
页数 分类号 R574.53
字数 2939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870/lcxh.j.issn.1005-541X.2010.03.08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周国华 54 330 10.0 15.0
2 王为 29 237 8.0 14.0
3 陈叶青 22 132 6.0 11.0
4 冷明芳 20 59 5.0 7.0
5 周红宇 28 152 7.0 1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30)
共引文献  (23)
参考文献  (5)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7)
同被引文献  (14)
二级引证文献  (22)
199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6(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1(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2(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4(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6(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9(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1(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3(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4(5)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5(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6(1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1)
2017(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8(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4)
2020(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末端回肠炎
集合淋巴结
淋巴细胞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病理学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临床消化病杂志
双月刊
1005-541X
42-1315/R
大16开
汉口解放大道1277号
38-115
1989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148
总下载数(次)
9
总被引数(次)
17137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