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服务方: 水科学进展       
摘要:
采用二维ECOMSED模型对径流来水来沙变化前后的1978年和1999年伶仃洋洪水期水动力场和悬沙场进行模拟,结果表明:伶仃洋水动力场整体增强,但不同地貌单元水动力变化具有明显差异.分流比变化后洪水期伶仃洋西槽、东槽和中滩水动力增强,涨潮和落潮流速普遍增大0.1m/s;西部各口门区和西滩涨潮流势减弱,径流优势更加明显,但西滩三个口门水道及滩面潮沟落潮流速增大约0.1m/s;东滩水动力特征变化不大.悬沙浓度亦整体升高,平均增加了0.02~0.05kg/m~3,悬沙高值区范围扩大,0.10kg/m~3等值线由西槽西侧明显向东推进到沿东槽南北向分布,径流来沙的影响范围东扩.
推荐文章
珠江口伶仃洋水沙纵向输移特征分析
伶仃洋
垂向环流
纵向输运
港珠澳大桥对伶仃洋水沙环境的影响
潮流
泥沙
物理模型
港珠澳大桥(HZMB)
伶仃洋沉积动力特点及其水沙治导问题
伶仃洋
沉积动力
河口界面
水沙治导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珠江网河水沙分配变化及其对伶仃洋水沙场的影响
来源期刊 水科学进展 学科
关键词 珠江 网河 水沙变化 伶仃洋 ECOMSED模型
年,卷(期) 2010,(1)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69-76
页数 8页 分类号 P737.14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任杰 中山大学近岸海洋研究中心 158 1231 18.0 26.0
2 包芸 中山大学近岸海洋研究中心 81 535 16.0 20.0
3 吴超羽 中山大学近岸海洋研究中心 53 552 13.0 20.0
4 杨清书 中山大学河口海岸研究所 31 550 13.0 23.0
8 胡德礼 中山大学近岸海洋研究中心 4 33 3.0 4.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4)
共引文献  (73)
参考文献  (5)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0)
同被引文献  (142)
二级引证文献  (23)
198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8(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2(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3(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4(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6(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7(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1(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3(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4(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6)
  • 引证文献(6)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5)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7(6)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8(4)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9(17)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13)
2020(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珠江
网河
水沙变化
伶仃洋
ECOMSED模型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水科学进展
双月刊
1001-6791
32-1309/P
大16开
1990-01-0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723
总下载数(次)
0
总被引数(次)
89793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