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马铃薯、玉米套作是西南山区主要的种植模式,但是各地的厢宽和行比很不规范,导致玉米和马铃薯竞争关系明显,限制了产量的进一步提高.为获得综合增产的最优厢宽行比及马铃薯群体控制技术,研究了马铃薯、玉米套作模式下田间配置及烯效唑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袁明:1.5 m开厢,马铃薯和玉米行比2:2的总产量最高,与当地1.5 m开厢,马铃薯和玉米行比1:2相比,马铃薯增产64.3%,玉米减产6.3%,全年总增产粮食14.3%,增收204%;盛花期马铃薯叶面喷施15 mg·kg-1烯效唑能增产21.4%,增产的直接原因是增加了马铃薯大薯率和大薯产量.大幅增产的合理使用浓度为10~15 mg·kg-1,可作为高密度、高肥水条件马铃薯高产的重要技术措施.
推荐文章
马铃薯/玉米套作对马铃薯品种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马铃薯
玉米
套作
单作
叶位
光合特性
产量
孜然套种玉米田间优化配置模式研究
河西走廊
孜然
玉米
优化配置模式
马铃薯/玉米套作对玉米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马铃薯/玉米套作
单作
行数比
光合特性
产量
土地当量比
玉米套作大豆模式复合群体高产高效优化配置技术研究
玉米套作大豆
复合群体
带宽
播种期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马铃薯、玉米套作模式下田间配置及群体优化
来源期刊 中国马铃薯 学科 农学
关键词 马铃薯 玉米 套作 田间配置 烯效唑
年,卷(期) 2010,(2) 所属期刊栏目 栽培生理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80-83
页数 分类号 S532|S513|S344.3
字数 3240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672-3635.2010.02.005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袁继超 四川农业大学马铃薯研究中心 136 2150 21.0 40.0
2 郑顺林 四川农业大学马铃薯研究中心 66 779 13.0 26.0
3 郝客伟 1 32 1.0 1.0
4 杨重云 1 32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0)
共引文献  (25)
参考文献  (9)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32)
同被引文献  (155)
二级引证文献  (108)
199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4(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5(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9(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0(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2(6)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3(7)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4(14)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11)
2015(25)
  • 引证文献(7)
  • 二级引证文献(18)
2016(28)
  • 引证文献(9)
  • 二级引证文献(19)
2017(20)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8)
2018(14)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3)
2019(1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2)
2020(14)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3)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马铃薯
玉米
套作
田间配置
烯效唑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马铃薯
双月刊
1672-3635
23-1477/S
大16开
哈尔滨市东北农业大学
14-167
198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491
总下载数(次)
2
总被引数(次)
16824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