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ANG)-(1-7)对兔腹主动脉球囊损伤后血管壁胶原合成的影响及转化生长因子(TGF)β/Smad通路在其中的作用.方法 将32只健康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不予任何处理,模型组、ANG-(1-7)组和ANG-(1-7)+A-779组均行腹主动脉球囊扩张术,术后分别通过微泵持续静脉给予生理盐水(2.5 μl/h)、ANG-(1-7)(576 μg·kg~(-1)·d~(-1)及ANG-(1-7)+A-779(576 μg·kg~(-1·d~(-1)4周.于术前、术后4周采血,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方法测定血浆中ANG Ⅱ的水平.术后4周行腹主动脉造影及苏木精-伊红染色,计算血管腔的内径及新生内膜面积和管腔狭窄率等.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及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血管壁中Ⅰ、Ⅲ型胶原蛋白的含量和表达部位,同时以Western blot方法测定血管组织中TGF-β_1、磷酸化Smad2的表达水平.结果 术后4周,与模型组相比,ANG-(1-7)组和ANG-(1-7)+A-779组管腔内径较大[(4.11 ±0.10)mm和(3.34±0.1) mm比(2.88 ±0.08)mm,P均<0.05],新生内膜面积[(0.27±0.09)mm~2和(0.38±0.01)mm~2比(0.41±0.02)mm~2,P均<0.05],内膜厚度[(208 ±17)μm和(407 ±25)μm比(448 ±15)μm,P均<0.05]和管腔狭窄率[(28.1 ±2.7)%和(36.8 ±2.2)%比(40.1 ±2.7)%,P均<0.05]均较小,ANG-(1-7)+A-779组与ANG-(1-7)组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术后4周模型组、ANG-(1-7)组和ANG-(1-7)+A-779组血管组织中Ⅰ、Ⅲ型胶原蛋白,TGF-β_1和磷酸化Smad2的表达水平均较高(P<0.01或P<0.05),ANG-(1-7)组Ⅰ、Ⅲ型胶原蛋白,TGF-β_1和磷酸化Smad2的表达均低于模型组(P均<0.05),ANG-(1-7)+A-779组与模型组间Ⅰ、Ⅲ型胶原蛋白,TGF-β_1和磷酸化Smad2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模型组和ANG-(1-7)组血浆中ANG Ⅱ水平均较术前升高(P<0.05),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NG-(1-7)可明显减轻兔腹主动脉球囊损伤后的再狭窄及血管壁胶原合成,这可能与调节组织中TGF-β_1的表达,间接抑制Smads途径的激活有关.
推荐文章
血管紧张素(1-7)对兔腹主动脉球囊损伤后血浆可溶性细胞凋亡相关因子及再狭窄的影响
球囊成形术
再狭窄
血管紧张素
可溶性细胞凋亡相关因子
凋亡
血管紧张素-(1-7)对血管紧张素Ⅱ致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血管紧张素-(1-7)
血管紧张素II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凋亡
一氧化氮
乳酸脱氢酶
内皮素
血管紧张素(1-7)的神经活性研究进展
血管紧张素(1-7)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反向调节
中枢神经系统
血管紧张素-(1-7)对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
血管紧张素-(1-7)
肺动脉高压
肺血管平滑肌细胞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血管紧张素-(1-7)在减轻兔腹主动脉球囊损伤后血管壁胶原合成中的作用
来源期刊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类 胶原 信号传导
年,卷(期) 2010,(6) 所属期刊栏目 基础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531-538
页数 分类号 R5
字数 7818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760/cma.j.issn.0253-3758.2010.06.012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马虹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 170 887 15.0 20.0
2 曾武涛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 46 353 9.0 16.0
3 陈伟燕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 2 7 1.0 2.0
4 冷秀玉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 27 179 7.0 12.0
5 何建桂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 59 415 12.0 16.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55)
共引文献  (15)
参考文献  (19)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7)
同被引文献  (16)
二级引证文献  (15)
197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2(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4(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5(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6(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7(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8(9)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8)
1999(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0(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1(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2(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3(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4(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5(5)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7(4)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1(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2(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7(5)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8(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9(6)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5)
2020(5)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4)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血管紧张素类
胶原
信号传导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月刊
0253-3758
11-2148/R
大16开
北京市西城区宣武门东河沿街69号
2-44
1973
chi
出版文献量(篇)
8800
总下载数(次)
11
总被引数(次)
154622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