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以港东一区一断块东检5井区为研究对象,精细分析了剩余油形成和分布的控制因素,总结了剩余油分布模式.结果表明,导致剩余油复杂不均一的根本原因是油藏地质因素和开发工程因素的非耦合性,如河道沉积多为较高渗透性,而溢岸沉积则为较低渗透性;河道砂体采出程度高于溢岸砂体,级差增加,采收率下降.认为平面上剩余油分布在储层砂体相对薄而差的溢岸、决口水道、废弃河道等砂体部位;对开发因素形成的剩余油,包括井网控制不住形成的剩余油、渗流分隔性产生的剩余油和注采井网与井点的非耦舍性形成的剩余油而言,在不改变已有井网的条件下,注水波及范围难以得到明显改善.
推荐文章
辫状河储层非均质性及剩余油分布模式研究
辫状河
剩余油
非均质性
聚驱效果
变异系数
河流相储层剩余油成因类型及分布模式
剩余油
成因类型
分布模型
河流相
樊家川
利用单渗砂层优势微相带分析温西三块储层水淹层剩余油分布
测井分析
单渗砂层
微相带
沉积能量
水淹层
叠置演化
剩余油分布
储层动态流动单元及剩余油分布规律
动态流动单元
流动层指数
Kozeny-Carman公式
渗透率纵向非均质性
剩余油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河流相储层剩余油分布控制作用研究
来源期刊 天然气地球科学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剩余油 非均质性 河道相 溢岸相 开发因素
年,卷(期) 2010,(4)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647-651,682
页数 分类号 TE321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芦凤明 6 36 3.0 6.0
2 王大兴 27 413 10.0 20.0
3 任宝生 3 17 3.0 3.0
4 刘安源 4 26 3.0 4.0
5 倪天禄 5 11 2.0 3.0
6 姜玲玲 6 12 2.0 3.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2)
共引文献  (81)
参考文献  (8)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4)
同被引文献  (43)
二级引证文献  (14)
1995(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7(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8(8)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4(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5(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6(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7(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8(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9(5)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4)
2020(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剩余油
非均质性
河道相
溢岸相
开发因素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天然气地球科学
月刊
1672-1926
62-1177/TE
大16开
兰州市天水中路8号
54-128
1990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553
总下载数(次)
5
总被引数(次)
45509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