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圆梁山深埋特长隧道是渝怀铁路越岭线路方案的关键性控制工程,隧道总长11.070km.隧道穿越四周被志留系和泥盆系泥岩包围的二叠系及三叠系碳酸盐岩构成且受众多NW~NWW向横张断裂切割的毛坝紧密向斜.穿越毛坝向斜碳酸盐岩长度约2.2km.地表多为岩溶洼地及槽谷,岩溶泉、泉群、暗河多出露于横张断裂端部碳酸盐岩与下伏泥岩接触带.泉出露高程,亦即向斜岩溶水局部排水基准面,多在850~900m以上.隧道高程低于局部排水基准面400~450m.隧道施工开挖揭示,向斜核部和东翼在隧道洞身附近当地地下水位400m以下发育有3个罕见的特大型充填溶洞.其中平切面积达6000m2充填有紫红色粉细砂的2#溶洞多次发生涌砂突水灾害,总涌砂量高达6×104m3.3#溶洞则发生过极其特殊的黏性土爆喷型突出灾害.初步综合分析认为:向斜核部的层间滑脱和纵向张裂隙以及东翼茅口碳酸盐岩中部的层间错动带,被NW~NWW向横张断裂所交切,为岩溶水的深循环提供了较通畅的原始通道; 横断层间的水头差,导致岩溶水在此通道中做倒虹吸循环; 长期差异溶蚀使原始导水能力强的裂隙或断裂发展为溶洞,其中的水流转化为管道流.强烈溶蚀冲刷与顶板坍塌导致向斜核部吴家坪组碳酸盐岩中的层间滑脱与纵向张裂隙分别发育为1#、2#溶洞,东翼茅口碳酸盐岩中的层间错动带则发展为3#溶洞; 后因深部径流条件改变而被充填,形成现今这种罕见的深饱水带特大型充填溶洞.
推荐文章
圆梁山隧道粉细砂充填型溶洞注浆技术探讨
圆梁山隧道
粉细砂层
溶洞
注浆
贵州平寨水库左岸底层灌浆廊道大型充填溶洞及其形成机制
平寨水库
溶洞
发育特征
灌浆廊道
形成机制
宜万铁路下村坝隧道大型半充填溶洞处理技术
铁路隧道
半充填溶洞
桩基承台
支护结构
圆梁山隧道毛坝向斜水压力监测分析
圆梁山隧道毛坝向斜
水压力
监测
分析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倒虹吸形成深饱水带大型充填溶洞的典型实例——圆梁山隧道毛坝向斜深饱水带特大型充填溶洞的形成及充填物成灾机制分析
来源期刊 工程地质学报 学科 交通运输
关键词 圆梁山隧道 毛坝向斜 深饱水带 倒虹吸循环 充填溶洞 黏性土爆喷型突出
年,卷(期) 2010,(4)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455-469
页数 分类号 U452.1
字数 13364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4-9665.2010.04.003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张倬元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95 3585 33.0 58.0
2 蒋良文 58 492 13.0 2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
共引文献  (19)
参考文献  (3)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3)
同被引文献  (59)
二级引证文献  (22)
199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1(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2(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3(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4(3)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5(4)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6(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7(5)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8(5)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9(6)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5)
2020(4)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3)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圆梁山隧道
毛坝向斜
深饱水带
倒虹吸循环
充填溶洞
黏性土爆喷型突出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工程地质学报
双月刊
1004-9665
11-3249/P
大16开
北京北土城西路19号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82-296
1993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258
总下载数(次)
5
总被引数(次)
57852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