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合成了3个2-[(二苯基膦基)甲基]吡啶(L)铜(Ⅰ)配合物:Cu(L)2(BF4)(a)、Cu(L)(PPh3)2-(BF4)(b)和Cu(L)(POP)(BF4)(c)(POP为双[(2-二苯膦基)苯基]醚),其组成和结构分别经1H NMR、31P NMR、元素分析及晶体结构分析确证. 分子中,中心铜(Ⅰ)离子均为扭曲的四面体配位构型. 在除气的二氯甲烷溶液中,配合物均出现261~274 nm强π-π*吸收,未见明显的Cu→L电荷转移(MLCT)跃迁吸收. 配合物的薄膜样品发射蓝绿光,最大发射峰分别在515、476和481 nm处,光致发光效率分别为16.0%、12.9%和7.0%. 以聚乙烯咔唑(PVK)与配合物b为发光层的多层电致发光器件,当电流密度为1.0×10-3 A/cm2时,电致发光的电流效率为0.36 cd/A,最大亮度为217 cd/m2.
推荐文章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2-[(二苯基膦基)甲基]吡啶铜( Ⅰ )配合物的结构及发光性质
来源期刊 应用化学 学科 化学
关键词 有机电致发光 磷光 铜(Ⅰ)配合物 N^P配体
年,卷(期) 2010,(12)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403-1408
页数 分类号 O614.1
字数 4258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724/SP.J.1095.2010.00128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孙伟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101 1482 22.0 36.0
5 程延祥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17 45 4.0 5.0
6 谢志元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9 29 3.0 4.0
7 卢灿忠 4 7 2.0 2.0
16 张其胜 2 7 1.0 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3)
2010(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2(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3(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5(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有机电致发光
磷光
铜(Ⅰ)配合物
N^P配体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应用化学
月刊
1000-0518
22-1128/O6
大16开
长春市人民大街5625号
8-184
1983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741
总下载数(次)
10
相关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英文译名: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官方网址:http://www.nsfc.gov.cn/
项目类型: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
学科类型:数理科学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