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 观察国人高度近视眼形成后,21~40岁年龄组间青春发育后期中青年人群的眼底表现和其演变趋势,以及相伴随的眼生物参数的变化.方法 入选包括:21~40岁、屈光度≥-6 D、眼轴≥25 mm.并将年龄分为4组:~25岁组,~30岁组,~35岁组,~40岁组.对门诊查体和就诊人群144例(144只眼)进行眼底照相、A/B超、验光、眼压等相关眼科检查,记录并归纳整理.SPSS10.0统计.根据眼底镜、眼底照相、Heidelberg HRA2激光扫描眼底荧光造影系统进行荧光素/吲哚氰绿血管造影检查,将眼底形态分为4组:无变化、黄斑局限病灶、豹纹状眼底、后极广泛病灶或混合(即病理性近视).BVI A/B超仪测量眼轴,并将眼球形态分为无变化、均匀扩张、后巩膜葡萄肿3组.复方托比卡胺散瞳,主观检影验光测定眼屈光度.使用Topcon CT 60自动眼压计测量眼压.结果 (1)144只眼中,不同眼底改变的构成年龄基本近似(31~38只眼,21%~26%).①71.6%眼底改变呈现非病理性改变,其中42.4%为豹纹改变,25%无眼底变化、并且集中于25岁以下组(44.7%);②28.5%为病理性改变(较前期研究的20岁组的15.8%明显升高),主要形成于25岁以后,并随年龄增加而构成比加大.(2)①~25岁组平均-8 D、眼轴26.3 mm.眼轴28 mm、屈光度-9 D呈现豹纹状改变.②~30岁组、~35岁组平均-10.5 D、眼轴28.3 mm.29 mm以上眼轴呈现病理性眼底改变.③~40岁组平均-11.5 D、眼轴28 mm.眼底变化呈多样.④21~40岁年龄段稳定在-7 D以内眼底可以无改变;豹纹状改变可以耐受较高近视度数达10 D以上、较大眼轴变化27~30 mm;病理性眼底基本分布在12 D左右.四组间,~25岁组与~20岁组相似,~30岁组与~35岁组呈平台状,~40岁组又呈多样性改变.⑤眼压呈现较低平均眼压水平(平均16.28 mm Hg).结论 21~40岁年龄段的高度近视形态变化与年龄、度数有着内在的规律.(1)进入青春发育后期和成年期的高度近视眼底改变仍在持续;(2)发育期后形成的近视度数控制在-8 D、眼轴27 mm以内眼底可长期保持在豹纹状改变;(3)40岁组在较短眼轴可以出现病理性眼底改变提示正常的机体衰老与高度近视的退行性病变可以重叠,从而加速、加重后者的发生;(4)由于豹纹状改变可以耐受较高近视度数达10 D以上、较大眼轴变化27~30 mm,故豹纹状改变应作为重要的病理前改变标志,控制豹纹状改变的不同阶段,可能阻止进入中老年龄段后病理性改变的演变和发生;(5)应采用校正眼压以排除球壁的影响,各个阶段控制眼压在正常平均值以下1~2个标准差可能是安全控制眼底豹纹状改变向病理性改变转移的指标.
推荐文章
高度近视眼底改变与年龄和近视度数变化相关性分析
高度近视
眼轴
豹纹状改变
病理性近视
后巩膜葡萄肿
国人41~60岁中老年高度近视眼眼底改变及相关生物参数演变趋势
高度近视
视网膜退行性病变
屈光度
眼轴
A/B超
荧光/吲哚青绿眼底血管造影
眼压
国人61岁以上高度近视眼眼底改变及相关生物参数演变趋势
高度近视
视网膜退行性病变
屈光度
眼轴
A/B超
眼底荧光/吲哚青绿造影
眼压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21~40岁中青年高度近视眼底改变及相关生物参数演变趋势
来源期刊 临床眼科杂志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中青年 高度近视 视网膜退行性病变 屈光度 眼轴 A/B超 眼底荧光素/吲哚氰绿造影 眼压
年,卷(期) 2010,(2) 所属期刊栏目 临床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97-103
页数 7页 分类号 R77
字数 3287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6-8422.2010.02.001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石一宁 陕西省人民医院眼科 45 265 10.0 14.0
2 谢驰 13 106 7.0 10.0
3 方严 18 205 9.0 14.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58)
共引文献  (87)
参考文献  (8)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1)
同被引文献  (27)
二级引证文献  (34)
199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6(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1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6)
2001(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2(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3(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4(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5(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6(9)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7(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9(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1(3)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2(4)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3(5)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4(5)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5(8)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7)
2016(8)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6)
2017(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8(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9(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
2020(4)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3)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中青年
高度近视
视网膜退行性病变
屈光度
眼轴
A/B超
眼底荧光素/吲哚氰绿造影
眼压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临床眼科杂志
双月刊
1006-8422
34-1149/R
16开
安徽合肥市绩溪路218号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院内
26-110
1993
chi
出版文献量(篇)
4975
总下载数(次)
8
总被引数(次)
16651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