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间接正犯的表现形式有利用无责任能力或未达刑事责任年龄的人实行犯罪、利用不知情者实行犯罪、利用有责任能力的人的故意行为实行犯罪、利用他人的阻却违法事由实施犯罪.对于以身份作为构成要件的犯罪能否成立间接正犯,应该区别对待.在利用他人犯罪的故意的支配下,开始实施利用他人犯罪行为,就是间接正犯的着手.在间接正犯的认识错误的情况下,对利用者应以间接正犯论处,被利用者构成犯罪的,依法单独论处.
推荐文章
网络编码关键理论问题研究
网络编码
网络信息流
随机网络编码
多播
装箱
探析新闻传播中的三个理论问题
新闻传播
理论问题
思考
虚拟土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
虚拟土
虚拟土战略
土地资源
土地利用结构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间接正犯理论问题的思考
来源期刊 中国刑事法杂志 学科 政治法律
关键词 间接正犯 身份犯 着手 错误
年,卷(期) 2010,(5) 所属期刊栏目 刑法理论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43-46
页数 分类号 D9
字数 5555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岳志强 渤海大学政法学院 14 16 2.0 3.0
2 杜磊 渤海大学政法学院 12 46 5.0 6.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10(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间接正犯
身份犯
着手
错误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刑事法杂志
双月刊
1007-9017
11-3891/D
大16开
北京市石景山区鲁谷西路5号
82-815
199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476
总下载数(次)
4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