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本文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抗褐飞虱品种药用野生稻(Or-Oryza officinalis)和感褐飞虱品种栽培稻(O.sariva)的挥发油,并运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二者的化学成分进行种类和含量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植物材料的挥发油在种类和含量上存在明显差异,如,糠醛(药用野生稻7.60%栽培稻0%;2,3-苯并二氢呋喃(药用野生稻10.80%,栽培稻3.32%);4-乙烯基-2-甲氧苯酚(药用野生稻22.99%,栽培稻7.32%).推测含量较高的糠醛、2,3-苯并二氢呋喃和4-乙烯基-2-甲氧苯酚可能是药用野生稻对褐飞虱的活性成份.
推荐文章
药用野生稻挥发油对褐飞虱的驱避作用与化学成分
药用野生稻
挥发油
褐飞虱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伏牛山区野生鱼腥草挥发油化学成分研究
野生
鱼腥草
挥发油
化学成分
穗产人工栽培鱼腥草挥发油化学成分研究
人工栽培
鱼腥草
挥发油
化学成分
梧桐花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梧桐花
挥发油
GC-MS联用
化学成分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药用野生稻和栽培稻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比较研究
来源期刊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学科 化学
关键词 药用野生稻 栽培稻 挥发油 气相色谱-质谱法 褐飞虱
年,卷(期) 2010,(3)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简报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437-441
页数 分类号 Q949.96|O657.63
字数 3444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1-6880.2010.03.019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万树青 华南农业大学农药与化学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62 783 16.0 25.0
2 潘大建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38 424 13.0 18.0
3 申建梅 华南农业大学农药与化学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7 144 8.0 11.0
7 胡黎明 华南农业大学农药与化学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6 29 3.0 5.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49)
共引文献  (52)
参考文献  (3)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9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7(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1998(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1999(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2)
2000(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1(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3)
2002(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药用野生稻
栽培稻
挥发油
气相色谱-质谱法
褐飞虱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月刊
1001-6880
51-1335/Q
大16开
四川省成都市一环路南二段16号
62-107
1989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862
总下载数(次)
12
总被引数(次)
60408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