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服务方: 生态学报       
摘要:
以控制土壤侵蚀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主要目标的防护林建设是黄土高原植被建设与生态恢复的主体.在对国内外防护林建设研究进行回顾的基础上,从恢复生态学与生态水文学视角探讨了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防护林建设目标、防护林建没研究尺度、防护林建设基础理论等,并提出今后黄土高原防护林建设研究方向,其目的在于,通过探讨进一步明确当前黄土高原防护林建设的问题,为该区防护林体系建设提供指导依据.防护林建设除了要达到侵蚀防治等功能的正常发挥外,其终极目标应强调水-沙平衡这一生态水文学目标的实现.防护林建设需要从不同尺度予以理解,除林分尺度的结构优化与功能调控技术以及小流域尺度空间对位配置技术外,区域尺度地带性植被和适宜覆盖率的确定也应为防护林建设的内容.为实现防护林建设梃的生态水文学目标,防护林建设应遵循恢复生态学中的水分限制因子理论、生态适宜性理论、生物多样性理论以及群落演替理论,这就要求防护林建设总体应以林-水平衡为核心,在实现区域植被地带性及微观尺度适地适树的同时,考虑次生林主要树种的引入,以促进防护林建设生物多样性及群落顺行演替.总体来看,黄土高原防护林建设应基于恢复生态学与生态水文学加强以下研究:(1)针对气候变化,加强防护林建设气候变化适应性评价研究,建立适应性防护林可持续经营管理理论与技术体系;(2)针对立地条件空间异质性,加强高分辨率植被恢复适宜性评价研究,建立定量的植被恢复适地适树适群落理论体系;(3)以恢复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加强潜在植被空间分布格局的复原与预测研究,建立近自然防护林建设植被恢复模式;(4)针对全球气候变化与资源性缺水问题,加强基于物理过程分布式生态水文模型的模型模拟研究,为防护林体系建设中植被空间分布、结构组成与规模提供决策依据.
推荐文章
黄土高原防护林在生态环境建设和防灾减灾中的作用
黄土高原
防护林
生态环境建设
防灾减灾
作用
黄土高原沟壑区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综合效益评价
黄土高原沟壑区
生态经济型
防护林体系
综合效益
恢复生态学研究与应用浅析
生态恢复
适应性经营
恢复生态学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黄土高原防护林建设的恢复生态学与生态水文学基础
来源期刊 生态学报 学科
关键词 防护林建设 恢复生态学 生态水文学 黄土高原
年,卷(期) 2010,(9) 所属期刊栏目 问题讨论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475-2483
页数 分类号 S7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张志强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重点实验室 89 2289 27.0 46.0
2 王盛萍 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与环境研究中心 10 191 7.0 10.0
3 张化永 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与环境研究中心 25 199 7.0 13.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02)
共引文献  (528)
参考文献  (3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4)
同被引文献  (127)
二级引证文献  (45)
194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5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2(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5(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8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7(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88(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0(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1(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2(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3(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4(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5(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6(1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4)
1997(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8(1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4)
1999(1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4)
2000(27)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5)
2001(16)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12)
2002(24)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21)
2003(1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6)
2004(15)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2)
2005(18)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13)
2006(5)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7(7)
  • 参考文献(6)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8(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0(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1(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2(7)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3(7)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6)
2014(6)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5(7)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7)
2016(10)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8)
2017(6)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8(4)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9(9)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8)
2020(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防护林建设
恢复生态学
生态水文学
黄土高原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生态学报
半月刊
1000-0933
11-2031/Q
16开
1981-01-0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4991
总下载数(次)
0
总被引数(次)
516896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