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庸》本《小戴禮記》中之一篇,自宋儒特加提倡,程頤更謂此篇乃孔門傳授心法,至朱熹作《中庸章句》乃與《大學》、《論語》、《孟子》並列為《四子書》,自元仁宗,皇慶年間議定科舉之制,其中《四書》用朱子注,從此,學者幾靡有不讀是書者.明薛瑄云:“《四書集註章句》、《或問》,皆朱子萃群賢之言議,而折衷以義理之權衡,至廣至大,至精至密,發揮先聖賢之心,殆無餘蘊.”(《讀書錄》卷一,葉十三)惟考諸朱熹《中庸章句》而窮研之,則其中引而未發,留待後人者尚多,而智者千慮一失者,亦不能曰無.本文撰作動機,即欲針對前人於《中庸》一書中未發或偶失之處,以“道不遠人”、“行遠自邇”、“鬼神之為德”、“無憂”、“王天下有三重”、“聰明睿智”、“大經大本”諸章為例,略抒管窺之見,期能探曖索隱,顯微闡幽,以契合《中庸》之奧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