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在基于褶积模型的子波提取中,大多假设地震子波为最小相位性质.虽然在地震资料处理中进行了相位转换和Q补偿处理,但从实际地震记录中提取的地震子波,大多也表现为混合相位性质.提取吸收系数大多采用地震记录谱模拟方法,即用地震记录振幅谱平滑代替子波振幅谱,这样就会存在一个误差项,给以常规方法提取的吸收系数地震剖面属性解释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针对以上问题,在地震叠偏剖面上,动态计算地震子波的振幅谱和相位谱,可得到任意相位性质的地震子波,采用谱比法并应用相位项提取较准确的吸收系数.利用动态子波提取的吸收系数剖面,精细显示出储层中含油气和未含油气区域的明显差异,结合嘉陵江组一段动态吸收系数平面图分析,为工区储层的精细解释提供了一种精确的方法.
推荐文章
动态地震子波估计
动态子波
小波变换
地震数据
时频分析
基于动态褶积模型的动态子波估计
动态褶积模型
动态子波
地震数据
子波估计
密度提取中吸收系数的使用
闪光照相
能谱效应
密度
质量吸收系数
基于非线性优化由近岸水总光谱吸收系数提取浮游植物光谱吸收系数方法研究
浮游植物光谱吸收系数
海水光谱吸收系数
非线性最优化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基于动态子波估计的吸收系数提取方法
来源期刊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动态子波 子波提取 吸收系数 子波估计
年,卷(期) 2011,(3) 所属期刊栏目 地震勘探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64-267
页数 分类号 P631.4+43
字数 3133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1-1749.2011.03.007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赵宪生 39 239 10.0 13.0
2 施泽进 59 633 15.0 23.0
3 于静芳 4 8 1.0 2.0
4 曹健 3 7 1.0 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5)
共引文献  (43)
参考文献  (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7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0(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5(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7(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动态子波
子波提取
吸收系数
子波估计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双月刊
1001-1749
51-1242/P
大16开
成都理工大学内
62-35
1979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450
总下载数(次)
3
总被引数(次)
15054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