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 初步评估小分子药物吡非尼酮对晚期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作用.方法 以普通饲料诱导载脂蛋白E缺失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自40周龄开始给予吡非尼酮治疗,同时设厄贝沙坦给药组作为对照.给药18周后处死,检测血脂水平; 取头臂干血管石蜡包埋,连续切片,分别行HE染色和Movat染色分析血管病变和斑块成分,统计分析平均斑块面积,最大管腔狭窄程度,斑块内坏死核心比重,中膜厚度,钙化发生率和斑块内平均钙化面积.此外使用天狼星红染色统计斑块内胶原含量,免疫组化染色半定量观察斑块内平滑肌细胞和巨噬细胞阳性面积.结果 经过18周给药治疗,各组小鼠的血脂水平没有明显差异.吡非尼酮能够发挥与厄贝沙坦相似的治疗作用,显著减小头臂干血管斑块面积,改善管腔狭窄程度,降低斑块内坏死核心比重,增加最小中膜厚度,增加斑块内胶原含量,增加α-SMA+平滑肌细胞表达,抑制巨噬细胞募集等,发挥减小和稳定晚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但是在斑块钙化发生率和平均钙化面积方面,吡非尼酮没有显著的改善作用.结论 小分子药物吡非尼酮对载脂蛋白E缺失小鼠晚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虽然不能改善斑块钙化,但在减小和稳定斑块方面仍具有进一步开发和研究的潜力.
推荐文章
软脉降脂胶囊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动脉粥样硬化影响的实验研究
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
软脉降脂胶囊
高脂血症
动脉粥样硬化
图像分析
Caveolin-1在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的变化
caveolae
caveolin-1
apo E
动脉粥样硬化
基因敲除
牙龈卟啉单胞菌感染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牙龈卟啉单胞菌
动脉粥样硬化
炎症
氧化应激
NF-κB信号通路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病人脑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
载脂蛋白E
基因多态性
脑梗死
脑动脉粥样硬化
等位基因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吡非尼酮改善载脂蛋白E缺失小鼠晚期动脉粥样硬化
来源期刊 军事医学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载脂蛋白类 小鼠,基因敲除 巨噬细胞 细胞外基质 PPARγ 抗纤维蛋白溶解药 吡非尼酮 斑块稳定性
年,卷(期) 2011,(6) 所属期刊栏目 论著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410-415,423
页数 分类号 R543.5
字数 6197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674-9960.2011.06.003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胡卓伟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 13 106 6.0 10.0
2 王晓星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 1 1 1.0 1.0
3 吕小希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 1 1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19)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5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7(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8(4)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4(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动脉粥样硬化
载脂蛋白类
小鼠,基因敲除
巨噬细胞
细胞外基质
PPARγ
抗纤维蛋白溶解药
吡非尼酮
斑块稳定性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军事医学
月刊
1674-9960
11-5950/R
大16开
北京太平路27号
82-757
1956
chi
出版文献量(篇)
4313
总下载数(次)
13
总被引数(次)
15987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