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双山地区太原组砂岩的储集空间存在多种类型的次生孔隙,为指导本区天然气的勘探开发,通过岩心观察和铸体薄片鉴定分析方法,探讨了该区太原组砂岩次生孔隙的形成机制.研究认为,双山地区太原组砂岩次生孔隙的形成机制主要受被溶蚀组分的物质基础、酸碱溶蚀性流体与被溶组分之间的溶解反应、溶蚀后自生矿物的充填以及构造压裂缝4个因素的影响.其中,酸性溶蚀方式及自生矿物的充填对次生孔隙的发育起到主导作用.
推荐文章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本溪—太原组煤系地层划分特征
煤系地层
地层划分
本溪组
太原组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石千峰组浅层气成藏机制
鄂尔多斯盆地
浅层气
成藏形成
机理
生储盖组合
勘探方针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二叠系太原组灰岩储层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
二叠纪
石炭岩
储集层
特征
岩溶作用
裂缝(岩石)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鄂尔多斯盆地双山地区太原组砂岩次生孔隙形成机制
来源期刊 煤田地质与勘探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双山地区 太原组砂岩 次生孔隙 形成机制
年,卷(期) 2011,(1) 所属期刊栏目 煤田地质矿井地质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1-15
页数 分类号 P618.130.21
字数 4468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1-1986.2011.01.003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秦勇 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 316 9265 54.0 78.0
2 李壮福 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 48 697 12.0 25.0
3 陈义林 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 13 30 3.0 4.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70)
共引文献  (491)
参考文献  (13)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3)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7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3(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9(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6(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8(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199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0(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1(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2(6)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3(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4(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7(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8(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9(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4(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鄂尔多斯盆地
双山地区
太原组砂岩
次生孔隙
形成机制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煤田地质与勘探
双月刊
1001-1986
61-1155/P
大16开
陕西省西安市高新区锦业一路82号
52-14
1973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504
总下载数(次)
6
总被引数(次)
42285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