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 了解淋巴途径在烫伤大鼠肠道细菌移位中的作用.方法 制备羰花青荧光染料CM-DIL标记的大肠埃希菌菌液(数量级109CFU/L).将60只成年雄性Wistar大鼠按照信封法随机分为烫伤组、假伤组,每组30只.2组大鼠经胃灌注已制备的标记菌液0.5 mL后,烫伤组致30%TBSA深Ⅱ度烫伤,伤后立即行液体复苏;假伤组大鼠皮肤经25℃水浴10 s模拟烫伤并同法复苏.采集2组大鼠伤后2、24、72 h(每时相点10只)的肠系膜淋巴结(MLN)、肝脏、肠系膜淋巴液(MLF)、肝静脉血标本.分别采用荧光示踪法和细菌培养法检测细菌移位情况;用鲎试剂显色基质法定量测定上述4种标本中内毒素含量,并计算MLF和肝静脉血的内毒素携带量.对实验数据行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1)荧光示踪法检测显示活菌呈短棒状,液体标本中可见单体或两三个联体的可移动活菌;死菌呈不规则碎片状.假伤组伤后2 h有少量标记菌,24 h数量达高峰;烫伤组伤后2 h标记菌较多,24、72 h仍处于较高水平.烫伤组各种标本比较,MLN内标记菌最多,伤后24 h达高峰[(5872±1976)×103 CFU/g],明显多于假伤组[(216±110)×103 CFU/g,t=30.129,P=0.000],72 h有所减少但仍多于假伤组(t=4.323,P=0.000);血液内标记菌最少.(2)细菌培养法检测:假伤组120份标本中,29份细菌培养呈阳性占24.2%;烫伤组120份标本中,72份培养阳性占60.0%.2组大鼠除血液标本在各时相点均未检出活菌外,其余3种标本伤后2 h或24 h可培养出活菌.烫伤组MLN和肝脏较其余2种组织检出更多活菌;伤后24 h,该组MLN、肝脏以及MLF标本中细菌数量均明显多于假伤组(t值分别为4.353、4.354、4.965,P值均等于0.000).(3)内毒素含量:烫伤组大鼠伤后各时相点4种标本的内毒素含量均高于假伤组,其中肝脏、MLF内毒素含量伤后2 h即达高峰.此时相点烫伤组4种组织间内毒素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8.47,P=0.000),其中肝脏、MLN、MLF内毒素含量较高,且明显高于假伤组(t值分别为43.378、43.123、22.423,P值均等于0.000);MLF内毒素含量约为血液中含量的9倍.(4)烫伤组伤后各时相点MLF、血液内毒素携带量均高于假伤组.结论 用CM-DIL标记细菌能够较全面反映细菌移位情况,淋巴途径在细菌移位中发挥重要作用.
推荐文章
烧伤大鼠休克期喂服思密达防治肠道细菌移位作用的实验研究
思密达
烧伤
肠粘膜屏障
肠道细菌移位
复方双黄溶液对重度烧伤大鼠肠黏膜损伤及细菌移位的影响
烧伤
肠黏膜
细菌移位
大黄
复方双黄溶液
大鼠失血性休克肠黏膜形态学变化及与肠道菌移位的关系
休克
出血性
再灌注损伤
肠黏膜
细胞膜通透性
细菌
大鼠
Sprague-Dawley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淋巴途径在烫伤大鼠肠道细菌移位中的作用
来源期刊 中华烧伤杂志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烧伤 淋巴 细菌移位 内毒素类
年,卷(期) 2011,(1)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49-53
页数 分类号 R6
字数 3251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1.01.014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郭丹凤 济南市中心医院烧伤整形外科 13 48 5.0 5.0
2 冷向锋 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烧伤整形外科 20 60 4.0 6.0
3 冯永强 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烧伤整形科 41 189 7.0 10.0
4 王德昌 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烧伤整形科 26 146 6.0 11.0
5 肖虎 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烧伤整形科 12 43 4.0 5.0
6 王坤 潍坊市人民医院烧伤整形外科 7 20 4.0 4.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5)
共引文献  (53)
参考文献  (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6)
同被引文献  (10)
二级引证文献  (17)
190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6(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7(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9(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2(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3(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4(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9(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1(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2(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3(4)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5(4)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6(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7(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8(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9(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2020(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烧伤
淋巴
细菌移位
内毒素类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华烧伤杂志
月刊
1009-2587
50-1120/R
大16开
重庆市沙坪坝区高滩岩正街
78-131
1985
chi
出版文献量(篇)
4698
总下载数(次)
6
总被引数(次)
28053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