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服务方: 生态学报       
摘要:
在宁南半干旱区通过大田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农田土壤水分、春玉米生长性状、关键生育期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试验设计为3个秸秆还田量水平,小麦秸秆按3000 kg/hm2(L)、6000 kg/hm2(M)、9000 kg/hm2(H)粉碎还田;玉米秸秆按4500 kg/hm2(L)、9000 kg/hm2(M)、13500 kg/hm2(H)粉碎还田,对照为秸秆不还田.每个处理设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秸秆被粉碎机打碎成5cm左右的小段,人工均匀翻埋至25cm左右深度的土层.结果表明,不同秸秆还田量(高、中、低).下,播前各处理0-200cm土层土壤贮水量均较CK(对照)有显著提高,秸秆还田量由高到低,0-200cm土层土壤贮水量增加量是30.17-32.83 mm,不同还田量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玉米株高、茎粗和单株叶面积显著增加,和对照比较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还田处理玉米叶片的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在12:00-15:00持续出现高值,高、中、低3个秸秆还田量处理的叶片光合速率分别显著高出对照6.52、3.74、3.20μmol·m-2·s-1(P<0.05),蒸腾速率分别高于对照2.08、1.63、0.72μmol·m-2·s-1.随秸秆还田量由高到低,高、中、低3个不同秸秆还田量处理的玉米籽粒产量较对照分别提高了58.3%、36.7%和5.4%,玉米水分利用效率(WUE)较CK分别提高38.5%、31%和0.9%.秸秆还田可提高土壤的水分利用率和蓄水能力,促进作物的光合作用,进而使作物增产.不同土壤含水量条件下,光合速率、蒸腾速率的日变化规律不同,土壤水分亏缺对干旱地区作物光合作用来说将是最大的限制因子.
推荐文章
秸秆还田对宁南旱作农田土壤水分及作物生产力的影响
秸秆还田
宁南旱区
土壤水分
作物生产力
秸秆还田对宁南旱区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土壤碳矿化的影响
秸秆还田
宁南旱区
土壤有机碳
土壤碳矿化
白枪杆生长特性及光合特性对不同土壤水分的响应
植物学
白枪杆
土壤含水量
生长特性
光合特性
秸秆还田对宁南旱作农田土壤水分及作物生产力的影响
秸秆还田
宁南旱区
土壤水分
作物生产力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秸秆不同还田量对宁南旱区土壤水分、玉米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来源期刊 生态学报 学科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光合效率 玉米生产力 土壤水分 宁南旱区
年,卷(期) 2011,(3)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777-783
页数 分类号 S5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90)
共引文献  (1366)
参考文献  (25)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05)
同被引文献  (624)
二级引证文献  (857)
197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0(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4(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6(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1987(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8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1(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2(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3(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4(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5(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6(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1997(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2)
1998(15)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3)
1999(19)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8)
2000(2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2)
2001(1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6)
2002(15)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2)
2003(15)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2)
2004(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5(11)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6(10)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8)
2007(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8(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9(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1(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2(14)
  • 引证文献(11)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3(33)
  • 引证文献(14)
  • 二级引证文献(19)
2014(56)
  • 引证文献(9)
  • 二级引证文献(47)
2015(89)
  • 引证文献(19)
  • 二级引证文献(70)
2016(132)
  • 引证文献(16)
  • 二级引证文献(116)
2017(148)
  • 引证文献(10)
  • 二级引证文献(138)
2018(200)
  • 引证文献(13)
  • 二级引证文献(187)
2019(212)
  • 引证文献(8)
  • 二级引证文献(204)
2020(76)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73)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秸秆还田
光合效率
玉米生产力
土壤水分
宁南旱区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生态学报
半月刊
1000-0933
11-2031/Q
16开
1981-01-0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4991
总下载数(次)
0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