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最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语出惊人:中国经济规模将在2016年首超美国,到时按货币购买力平价(PPP)计算,中国的经济规模将逾19万亿美元,而美国则为18.8万亿美元。由于IMF是一家权威国际机构,做如此激进预测,给日益升温的"中国模式"之争加了把火。IMF说的是5年以后的事,也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结束时。所见略同的是,4月20日,在本刊与清华大学国际传媒研究中心和春秋研究院共同主办的"百年清华·中国模式"高峰论坛上,"中国模式"论始倡者之一,全国政协常委、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在发言中指出:大约5年以后,"中国模式"会变得更清晰,更为世人所了解与接受。这是美好的愿景,毕竟还有5年,一切都建立在某种假设之上。国内外持"中国崩溃"论、"不可持续"论者从没有停止忧心忡忡和提出尖锐批评。即使是对中国模式持最乐观判断的瑞士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张维为也承认,中国模式还存在很多缺陷与问题急待解决。中国是否独创了自己的发展模式?其内涵与外延是什么?是不是具有普遍意义?是不是西方主流之外一种新话语力量的崛起?随着对中国模式越来越热的争议,参与的精英人士越来越多,其结论、走向如何,会越来越大地影响正在高速发展且不算稳定的中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基本面。可以说这场讨论、争议本身会对现实产生重大影响,由于它太重要,以致有可能产生"预言自我实现"的效应。因此,我们呼吁参与争论者诉诸严肃的学术规范和学术理性,在尊重事实与逻辑的基础上贡献自己的智慧。我们欣喜地看到,参与此次论坛讨论的嘉宾大多是国内学术前沿广受尊重的学者,他们展示了最新研究成果。我们希望5年后不仅能印证IMF的预言,还能印证此间学者们的大部分判断,也许5年还不够,这没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