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以Rose模型为基础,引入接触角因素建立单个液滴传热模型,基于液滴在冷凝表面的分形分布特性,考虑接触角对分形维数的影响建立液滴分布函数,进而建立不同接触角表面通用传热模型.采用不同液滴分布模型分别计算求得通过冷凝生长的液滴的分布函数f(r)以及通过合并生长的液滴的分布函数F(r),并将总冷凝传热表示为上述两种方式生长液滴传热之和.模型计算结果表明,随着静态接触角增大,分形维数逐渐减小,液滴生长周期缩短,脱落直径变小,传热性能提高.模型可计算获得较大接触角范围内冷凝液滴的分布函数和传热量,且模型计算值与文献数据及实验测量值吻合较好.适当选取接触角范围,可将大部分文献数据包含在模型内,较为合理地解释了不同文献数据存在差异的原因.
推荐文章
引入液固界面效应的滴状冷凝传热模型
滴状冷凝传热模型
接触角
脱落直径
液固界面效应
超疏水表面蒸汽及含不凝气蒸汽滴状冷凝传热实验分析
超疏水表面
滴状冷凝
微纳米结构
润湿性
滴状冷凝过程中液滴接触角对热流密度的影响
滴状冷凝
模拟
热流密度
接触角
冷凝器滴状冷凝的动态描述及接触角的选择
化学势,临界体积
Brown凝并,接触角脱落半径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引入接触角的滴状冷凝分形传热功当量模型
来源期刊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滴状冷凝 分形 接触角 传热模型
年,卷(期) 2011,(5) 所属期刊栏目 传递现象与单元操作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751-758
页数 分类号 TQ026.2|TQ021.3
字数 4903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徐宏 华东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 141 881 15.0 21.0
2 张莉 华东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 44 279 9.0 14.0
3 齐宝金 华东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 2 9 2.0 2.0
4 孙岩 华东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 6 39 4.0 6.0
5 阮艺平 华东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 2 10 2.0 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1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5)
同被引文献  (10)
二级引证文献  (1)
196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7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9(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4(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7(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20(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滴状冷凝
分形
接触角
传热模型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双月刊
1003-9015
33-1141/TQ
大16开
杭州 浙江大学玉泉校区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系
1986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841
总下载数(次)
3
总被引数(次)
32754
相关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英文译名: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官方网址:http://www.nsfc.gov.cn/
项目类型: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
学科类型:数理科学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