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以玉米-小麦周年耕作模式为研究对象,于2006-2009年进行了连续4年的大田定位试验,设置了传统翻耕、不覆盖/不深松+覆盖/免耕、覆盖/不深松+不覆盖/免耕、不覆盖/深松+不覆盖/免耕、覆盖/深松+覆盖/免耕以及不覆盖/不深松+还田/旋耕6个模式,研究了豫南雨养区玉米-小麦周年不同耕作模式对小麦花后于物质积累转化、籽粒灌浆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传统翻耕和覆盖/深松+覆盖/免耕两种模式绿叶持续时间最长,营养器官的干物质积累均比其他模式高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营养器官花前贮藏物质的运转量也均高于其他模式,营养器官花后同化物运转量和运转率比覆盖/不深松+不覆盖/免耕模式高11.9%、11.7%,比不覆盖/不深松+还田/旋耕模式高11.6%、11.4%,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花后同化物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比不覆盖/不深松+还田/旋耕和覆盖/不深松+不覆盖/免耕高8.4%、7.9%和8.8%、8.3%,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产量也以这两种模式最高,达到7545.0 kg·hm-2和7480.5 kg·hm-2,比不覆盖/不深松+还田/旋耕模武分别增产14.8%和13.8%,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综合来看,覆盖/深松+覆盖/免耕模式具有较好的蓄永保墒和土壤培肥效果,能促使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和花后同化物向籽粒的转移,实现高产高效.
推荐文章
豫南雨养区小麦-玉米周年不同耕作模式生态价值评估
豫南雨养农业区
小麦-玉米轮作
有机质积累
养分循环
涵养水分
大气调节
不同耕作模式对小麦生长动态和产量的影响
保护性耕作
小麦
生长动态
产量
耕作方式对豫南雨养区土壤微环境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土壤
水分
秸秆
豫南雨养区
耕作方式
冬小麦
土壤微环境
不同耕作措施对雨养冬小麦碳足迹的影响
秸秆还田
免耕
旱作小麦
N2O排放
碳足迹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豫南雨养区周年不同耕作模式对小麦花后干物质动态和产量的影响
来源期刊 生态学杂志 学科 农学
关键词 豫南雨养区 玉米-小麦周年耕作模式 干物质积累 物质运转 产量
年,卷(期) 2011,(9)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942-1948
页数 分类号 S157.4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王汉芳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中心河南省小麦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26 437 13.0 20.0
2 季书勤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中心河南省小麦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53 984 20.0 29.0
3 郭瑞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中心河南省小麦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24 376 10.0 19.0
4 李向东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中心河南省小麦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26 296 10.0 16.0
5 张德奇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中心河南省小麦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30 507 13.0 2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15)
共引文献  (636)
参考文献  (17)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6)
同被引文献  (58)
二级引证文献  (87)
196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6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1(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6(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87(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8(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9(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3(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4(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5(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6(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7(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8(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9(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2000(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1(1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2(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3(9)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4(11)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5(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6(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7(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2008(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3(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4(3)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5(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6(1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0)
2017(1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2)
2018(26)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6)
2019(2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1)
2020(15)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5)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豫南雨养区
玉米-小麦周年耕作模式
干物质积累
物质运转
产量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生态学杂志
月刊
1000-4890
21-1148/Q
大16开
沈阳市文化路72号
8-161
1982
chi
出版文献量(篇)
7755
总下载数(次)
30
总被引数(次)
161756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