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 对寒凉类外用中药的性味功效进行分析,为研究寒凉类的临床外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文献计量学及生物统计学,以《中药学》本科教材为参考依据,以临床确有报道为出发点,选取有外用方法记载的寒凉类中药202味,以其四气、五味、功效、用法等为研究对象,应用EPIData3.02软件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1)寒凉类外用中药药性:性寒117味(57.9%);性微寒57味(28.2%);性凉25味(12.4%);性大寒3味(1.5%).(2)寒凉类外用中药药味:苦味103味(51.0%);甘味59味(29.2%);辛味19味(9.4%);咸味15味(7.4%);酸味6味(3.0%).(3)寒凉类外用中药毒性:无毒177味(87.6%);有毒13味(6.4%);大毒3味(1.5%);小毒9味(4.4%).(4)寒凉类外用中药归经:归肝经69味(34.2%);归肺经54味(26.7%);归心经43味(21.3%);归脾经10味(5.0%);归大肠经9味(4.5%);归胃经7味(3.5%);归膀胱经6味(3.0%);归肾经4味(2.0%).(5)寒凉类外用中药功效:清热解毒类最多,共有82味.(6)寒凉类外用中药常用方法:外敷法132味(65.3%);外洗法97味(48.0%);烟熏法26味(12.9%).结论 寒凉类外用药的药味以苦、甘为主;含毒性的药不多,其功效以清热凉血、止痛,祛湿、消肿、杀虫等为主,临床应用多以治皮炎、虫蛇咬伤、跌打损伤、痔疮、脱发、眼疾、风热头痛、咽喉肿痛、牙痛等为主.常用的方法以外敷、外洗、烟熏为主.
推荐文章
几种外用中药制剂人体耐受性试验设计方法
外用制剂
中药
人体耐受性
临床试验
设计
归肺经中药性味、临床功效及药理作用构成情况的初步分析
归经理论
中药性味
临床功效
药理作用
文献计量学
中药内服外用治疗直肠脱垂50例分析
中药
内服外治法
直肠脱垂
140味降脂中药治疗高脂血症的用药规律分析
高脂血症
降脂
补益
清热
活血化瘀
利水渗湿
用药规律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寒凉类外用中药的性味功效初步分析
来源期刊 北京中医药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寒凉中药 外用中药 药性 功效
年,卷(期) 2011,(11) 所属期刊栏目 方药经纬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852-855
页数 分类号 R244.9
字数 3371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翟华强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 91 766 16.0 23.0
5 王双艳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 10 105 5.0 10.0
6 马长华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 93 745 15.0 24.0
7 洪国帼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 1 6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1)
共引文献  (49)
参考文献  (3)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6)
同被引文献  (19)
二级引证文献  (2)
199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1(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4(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8(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7(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3)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
2020(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寒凉中药
外用中药
药性
功效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北京中医药
月刊
1674-1307
11-5635/R
大16开
北京东单三条甲7号
2-587
1982
chi
出版文献量(篇)
6672
总下载数(次)
18
总被引数(次)
47251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