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 评估新型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Amplatzer duct occluder Ⅱ,ADO Ⅱ)治疗各种类型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2月-2011年7月间确诊为PDA且无治疗禁忌证、应用ADO Ⅱ行介入治疗者26例,根据造影、心脏超声检查和肺动脉压力选择合适的ADO Ⅱ,参考动脉导管类型、导管最狭窄处直径和主动脉端壶腹部大小分别选择顺向法和逆向法释放封堵器.释放前常规行降主动脉造影观察封堵器位置是否合适,以及有无残余分流;心脏超声观察有无左肺动脉和降主动脉狭窄.术后1 d行心脏超声检查,无异常术后第2天出院.1、3、6个月时门诊随访,随访时行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检查.结果 26例介入治疗者,男11例、女15例,平均年龄(2.99 ± 1.63)岁(0.5~6.0岁),平均体质量(14.47 ± 4.24)kg(6.5~24.0 kg),平均肺循环血流量/体循环血流量(Qp/Qs)1.73 ± 0.47(1.2~2.4),导管最狭窄直径平均(1.78 ± 0.71)mm(1.2~3.6 mm).采用顺向释放18例,逆向释放8例.2例术后超声有少量残余分流;1例出现主动脉相对狭窄,升主动脉到降主动脉压差为12 mmHg.术后24 h心脏超声检查均无残余分流,1个月和3个月随访超声均无残余分流.1例主动脉相对狭窄患儿3个月随访无明显改变.结论 ADO Ⅱ适合婴幼儿合并中、小型PDA或非漏斗型PDA的封堵治疗,操作简单、方便,并发症少.
推荐文章
动脉导管未闭患者行介入封堵治疗的临床观察
动脉导管未闭
介入封堵
随访
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198例
动脉导管未闭
经导管封堵术
介入治疗
儿童动脉导管未闭Amplatzer封堵器封堵前后左心功能的变化
动脉导管未闭
左室功能
超声心动描记术
介入治疗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第二代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封堵动脉导管的临床研究
来源期刊 临床儿科杂志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 儿童 介入治疗 残余梗阻
年,卷(期) 2011,(12) 所属期刊栏目 诊治技术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174-1177
页数 分类号 R725
字数 3014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0-3606.2011.12.020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9)
共引文献  (13)
参考文献  (11)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5)
同被引文献  (54)
二级引证文献  (10)
190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9(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9(4)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3(5)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4(3)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6)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6(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7(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8(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9(4)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动脉导管未闭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
儿童
介入治疗
残余梗阻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临床儿科杂志
月刊
1000-3606
31-1377/R
大16开
上海市控江路1665号
4-426
1983
chi
出版文献量(篇)
7077
总下载数(次)
19
总被引数(次)
66147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