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 探讨前交叉韧带(ACL)部分损伤后韧带内本体感受器形态和功能变化及机制.方法 选择12只新西兰大白兔制作膝关节ACL部分损伤模型,分别于术后2A、6个月各取4只行电生理检查(包括体感诱发电位和腘绳肌肌电图),之后分别处死,对ACL组织进行氯化金染色光学显微镜检查,评价损伤韧带内神经结构的形态功能情况.结果 体感诱发电位和腘绳肌肌电图的潜伏期逐渐延长、波幅逐渐降低.ACL损伤后韧带内本体感受器数量逐渐减少,异形的本体感受器增多,体积缩小,部分结构缺失.结论 ACL损伤后韧带内的本体感受器结构出现异常,数量减少,但短期内仍能发挥一定作用,随损伤时间延长其作用逐渐减弱.机制可能与韧带损伤后强度下降,逐渐松弛,从而使韧带内神经结构在藤关节活动的过程中不能受到应有的力学刺激有关.
推荐文章
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的修复与重建
多发韧带损伤
膝关节
交叉韧带
修复与重建
分期手术治疗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
膝关节
韧带
创伤和损伤
关节镜
重建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重建治疗
膝关节
前交叉韧带损伤
手术治疗
重建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治疗
膝关节
前交叉韧带损伤
关节镜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兔膝关节ACL损伤后韧带内本体感受器的变化及机制
来源期刊 山东医药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膝关节 前交叉韧带 本体感受器 体感诱发电位 肌电图
年,卷(期) 2011,(31) 所属期刊栏目 论著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6-18
页数 分类号 R684
字数 2682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2-266X.2011.31.009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吴海山 95 861 15.0 24.0
2 李彬 64 203 8.0 10.0
3 温昱 中国医科大学组胚教研室 24 60 6.0 7.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8)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6)
同被引文献  (9)
二级引证文献  (6)
194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6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4(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7(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9(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4)
2020(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膝关节
前交叉韧带
本体感受器
体感诱发电位
肌电图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山东医药
周刊
1002-266X
37-1156/R
大16开
济南市燕东新路6号
24-8
195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5362
总下载数(次)
42
总被引数(次)
199298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