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在中国当代军旅诗坛上刘立云的出现不像同时期其他诗人,诸如周涛、李晓桦、李钢、朱增泉、简宁等那般夺目耀眼,与上述诗人个性鲜明的写作相比,刘立云的步调稍显迟缓而局促,然而随着时间的积累刘立云持久而顽强的写作力量便慢慢显露出来,同样是军旅诗人的史一帆曾经如此感性地评价过刘立云的创作道路:“面对已经被别人收割过的田野,刘立云显得多少有些局促和恍惚,像一支风雨中颤抖的蜡烛。但风雨过后,长夜里,这支蜡烛逐渐明亮起来,它沿着火焰上升,将星空推远,逐渐让我们看到的是黎明中的霞光和逐渐明亮起来的事物”。的确,刘立云的创作道路是一个缓慢上升的山坡,渐渐隆起成一座山峰,在艰难的跋涉中刘立云诉说着关于军营生活的独特理解。“生命”是刘立云军旅诗歌的核心关键词,刘立云惯常采用由外向内的凝敛和转换的诗思轨迹,经过这种凝敛和转换,军人所遭遇的外部现实课题在诗歌中便抽升为对于人的生命意义和生存方式的探讨。刘立云军旅诗歌中另一个重要的关键词是“技艺”。按照海德格尔所理解,“技艺”并不是一个单向度的词,它是“联结技术与艺术的中间环节”,它一方面指示现时代技术的根源,另一方面意味着“美的艺术的创造”本身。就刘立云而言,对于技艺的追求为其文本带来了新颖性,然而不同于大部分“先锋”军旅诗人们追新逐奇的表演性试验,刘立云在技艺追求的过程中力图保证文本意义的高度完整,对写作的题旨、构架和速度等进行有效控制,从而避免由纯粹文本的实验而导致的碎屑。因此刘立云的创作较之“先锋”军旅诗人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从而获得了持久的延续性。
推荐文章
心灵与诗歌的对话--论中国古代诗歌的生命意蕴
中国古代诗歌
生命意蕴
人生价值
情寄军旅--析唐代边塞诗歌与现代军营歌曲中的情感表达
军旅生活
唐代边塞诗歌
现代军营歌曲
论陶弼在广西的诗歌创作
陶弼
广西
诗歌
文化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穿越火焰之门的生命图景--刘立云军旅诗歌论
来源期刊 中外诗歌研究 学科 文学
关键词 “生命” 军旅 诗歌 火焰 文本意义 创作道路 中国当代 个性鲜明
年,卷(期) 2012,(1)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9-40
页数 2页 分类号 I227
字数 语种
DOI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12(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生命”
军旅
诗歌
火焰
文本意义
创作道路
中国当代
个性鲜明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外诗歌研究
季刊
重庆北碚区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
出版文献量(篇)
3233
总下载数(次)
2
总被引数(次)
0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