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肺内集聚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将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ARDS模型组,经股静脉注射油酸(0.12 ml/kg)制作ARDS模型,对照组经股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而后,在不同时间点插管至颈动脉采集颈动脉血做血气分析,经肺动脉圆锥插管至肺动脉采血测血常规,采用ELISA方法对肺组织匀浆进行髓过氧化物酶(MPO)定量检测及肺组织病理学检查和评分,并检测肺组织自由基的电子自旋共振(ESR)波谱.结果 模型组大鼠动脉氧分压在染毒后10 min时就开始下降,氧合指数具有相同的变化规律,2h后达到其最低值(为189.45 mm Hg),达到了ARDS的诊断标准(<200 mm Hg).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肺动脉全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数在注射后1h开始下降,最低值分别出现在染毒后3h和1-3h,平均值为4.46×109/L和1.82 × 109/L ~2.16×109/L,6h后,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平均值分别达到11.68 × 109/L和5.93×109/L);此外,模型组给予油酸后2h,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即见升高,6h左右达到最高峰(平均值为58.25%),以后逐渐下降,而对照组肺动脉血和外周动脉血的白细胞分类均以淋巴细胞为主.模型组肺组织中的活性氧(ROS)含量在注射后10 min已见升高,1h达到峰值(约为正常水平的6.5倍),峰值出现早于血氧下降.模型组肺组织的MPO活力在注射油酸后30 min见明显升高,2h左右达到最大值(平均值为5.82 U/g),约6h后逐渐降低,但24h时与对照组比较仍有统计学意义.肺组织改变在注射油酸后10 min(病理评分平均值为4.33)已经出现;30min(病理评分平均值为6.51)其变化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6h时(病理评分平均值为9.78)已十分严重.结论 肺内失控的炎症损伤是ARDS病程的核心环节,而肺内大量中性粒细胞集聚及其产生的大量ROS则可能是其最重要的启动因子,也是ARDS损伤启动的重要信号.
推荐文章
细胞自噬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研究进展
自噬
呼吸窘迫综合征
信号通路
内质网应激
中性粒细胞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中的作用
中性粒细胞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中性粒细胞弹性酶
氧自由基
发病机制
急性肺损伤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进展
急性肺损伤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护理
进展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机制及预后评价的研究进展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病理学
生物标记物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中性粒细胞肺内集聚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来源期刊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油酸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中性粒细胞 髓过氧化酶(MPO) 活性氧(ROS),电子自旋共振(ESR)
年,卷(期) 2012,(3) 所属期刊栏目 论著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63-167,封3
页数 6页 分类号 R563.8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赵金垣 149 1175 19.0 27.0
2 赵赞梅 34 97 5.0 9.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139)
参考文献  (1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9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7(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9(4)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2(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油酸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中性粒细胞
髓过氧化酶(MPO)
活性氧(ROS),电子自旋共振(ESR)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双月刊
1002-221X
21-1267/R
大16开
沈阳市铁西区南十一西路18号
8-215
1988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090
总下载数(次)
4
总被引数(次)
20313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