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探讨淋巴瘤样丘疹病(LyP)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鉴别诊断.方法:报道1例LyP的临床资料、光镜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并复习文献讨论.结果:患者男性,73岁,躯干、头皮及四肢红斑、丘疹、疱疹、脓疱疹7天,查体:全身皮肤多数散在丘疱疹,皮疹直径0.1~1.3cm,取皮疹处皮肤组织行病检.组织学示表皮局部海绵水肿,灶性脓疱形成,在真皮内弥漫分布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其中散在异型大淋巴细胞,类似R-S样细胞,该细胞呈CD30阳性(+),上皮膜抗原阳性(EMA+),间变型淋巴瘤激酶阴性(ALK-),CD4阳性(+),CD8阴性(-),皮疹约2周后逐渐消退.结论:皮肤LyP是一种病因不明,转归通常良性但并不绝对,而组织学表现为恶性皮肤浸润的特殊疾病,需与急性痘疮样苔藓样糠疹、原发性皮肤CD30+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蕈样肉芽肿和丘疹性蕈样肉芽肿相鉴别;临床病史、免疫组化染色对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推荐文章
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淋巴瘤
T细胞
皮下组织
脂膜炎
原发性肾脏淋巴瘤2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肾肿瘤
原发性淋巴瘤
非何杰金淋巴瘤
美罗华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淋巴瘤样丘疹病1例并文献复习
来源期刊 微循环学杂志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淋巴瘤样丘疹 病理变化 诊断和鉴别诊断 CD30
年,卷(期) 2012,(3) 所属期刊栏目 临床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4-36,封4
页数 分类号 R758.24
字数 3126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5-1740.2012.03.012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邵泽涛 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人民医院普外二科 1 0 0.0 0.0
2 左才茶 云南省大理学院附属医院病理科 1 0 0.0 0.0
3 葛立业 云南省大理学院附属医院病理科 2 1 1.0 1.0
4 李正金 云南省大理学院附属医院病理科 4 9 1.0 3.0
5 田林波 云南省大理学院附属医院病理科 2 5 1.0 2.0
6 赵利仙 云南省大理学院附属医院病理科 1 0 0.0 0.0
7 潘云 云南省大理学院附属医院病理科 6 26 2.0 5.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41)
共引文献  (5)
参考文献  (9)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68(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9(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0(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01(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2(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4(6)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5(6)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2(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淋巴瘤样丘疹
病理变化
诊断和鉴别诊断
CD30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微循环学杂志
季刊
1005-1740
42-1321/R
大16开
湖北省武汉市张之洞路9号
38-201
199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904
总下载数(次)
0
总被引数(次)
13270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