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仁”代表着中国古人从人际关系视角研究、探讨德性和社会规范的思路,是理解中华文明的关键概念,这一范畴的突出特点强烈的实践性.主体际性概念出现在20世纪初的西方哲学中,是对主客二分的近代理性主义传统的超越,其意义在于申明了自我主体与对象主体间的共生性、平等性、交互性.“仁”与主体际性之间存在内存契合,可以说是以经验形态表达了后现代主体际性的实践理性.在主体际性视域中重新发掘和理解“仁”,重新解读其文化心理本质并为生活服务,或许可为中华文明吸纳、消化现代文明提供一条路径.
推荐文章
试析公共管理体系与公共道德体系
政府
公共道德
公共管理
重庆市市民公共道德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重庆市市民
公共道德行为
经济学分析
转型时期社会公共伦理道德的的缺失与构建
公共伦理
和谐社会
社会转型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耦合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德育
关系
加强
健康发展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仁”与主体际性——社会公共道德重建的心性基础
来源期刊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学科 哲学
关键词 主体际性 后现代性 公共道德
年,卷(期) 2012,(4)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73-78
页数 分类号 B82-06
字数 8061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傅永吉* 1 1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12(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主体际性
后现代性
公共道德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北京青年研究
季刊
1008-4002
10-1212/C
大16开
北京市朝阳区花家地街9号北京青少年研究所
82-967
1999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289
总下载数(次)
10
总被引数(次)
6187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