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三叶草在小麦-三叶草间作系统中起到为小麦提供氮肥的重要作用.中国科学院禹城综合试验站的田间试验评价了小麦-三叶草间作系统中刈割三叶草对三叶草固氮以及向小麦转移氮素的影响.利用15N自然丰度法测定了小麦-三叶草间作系统中氮素的转移.结果表明,整个生长季三叶草向小麦转移的氮量在34.4-57.5 kg· ha-1之间.与不刈割相比,刈割三叶草增加了土壤中累积的氮素,同时减少了小麦茎叶中氮浓度.将刈割的茎叶覆盖到小麦行间导致小麦茎叶中氮浓度的降低.该研究提供了小麦-三叶草间作系统中氮素从三叶草向小麦转移的量,为该间作系统在华北平原的推广提供参考依据.
推荐文章
行距配置对冬小麦/白三叶草间作系统小麦群体结构和光合有效辐射的影响
冬小麦
白三叶草
行距
间作
群体结构
光合有效辐射(PAR)
光合速率
果园种植白三叶草
园艺管理
栽培制度
果园生草
白三叶草
果草间作中白三叶草的栽培与利用
果草间作
白三叶
栽培与利用
亚热带丘陵茶园间作白三叶草的生态效应
幼龄茶园
间作白三叶草
生态效应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间作系统刈割三叶草对小麦氮素供给的影响
来源期刊 资源与生态学报(英文版) 学科 农学
关键词 间作 冬小麦 白三叶 氮转移 15N自然丰度法
年,卷(期) 2012,(1)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73-79
页数 分类号 S512.1|S541.2
字数 416字 语种 英文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12.01.011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李发东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 32 1071 13.0 32.0
2 孙振中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 6 30 3.0 5.0
6 欧阳竹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 72 2265 27.0 46.0
7 武兰芳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 23 473 11.0 2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22)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11)
二级引证文献  (4)
196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7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7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6(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5(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2(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20(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间作
冬小麦
白三叶
氮转移
15N自然丰度法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资源与生态学报(英文版)
双月刊
1674-764X
11-5885/P
大16开
北京安外大屯路甲11号
2010
eng
出版文献量(篇)
780
总下载数(次)
0
总被引数(次)
2519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