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话剧民族化,始终是一个又老又新的话题。说它老,是因为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甚至更早)焦菊隐先生就提出了这个问题;说它新,是因为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到今天也没有停止,而且可能还要继续争论下去。焦菊隐先生是中国话剧民族化的开创者,恐怕是不争的事实。其探索之作是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排的《虎符》(郭沫若编剧),他创造性地、大胆地将戏曲的身段和念白乃至锣鼓点儿都利用到这出戏的排练中。该戏公演后,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赞扬声、质疑声、反对声均有,但他的探索最终还是被多数艺术家和评论家
推荐文章
论我国话剧艺术的民族化
话剧
民族化
戏曲
发展
从中国歌剧的发展看歌剧的民族化探究
中国歌剧
发展进程
民族化
小号演奏艺术的民族化特征表现
小号
民族化
演奏艺术
关于声乐教学民族化问题
声乐艺术
声乐教学
民族化
语言表现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话剧民族化:从未停下的脚步
来源期刊 新世纪剧坛 学科 文学
关键词 话剧民族化 焦菊隐 北京人艺 艺术家 话剧院 开创者 现实主义 郭沫若 探索 争论
年,卷(期) 2012,(4)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4-7
页数 4页 分类号 J824
字数 语种
DOI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12(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话剧民族化
焦菊隐
北京人艺
艺术家
话剧院
开创者
现实主义
郭沫若
探索
争论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新世纪剧坛
双月刊
1672-6367
21-1491/J
16开
沈阳市沈河区沈阳路68号
8-221
2004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053
总下载数(次)
3
总被引数(次)
571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