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评价应用不同封堵装置治疗儿童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3月至2011年9月间确诊为PDA并接受介入治疗的患儿共443例,男218例,女225例,平均年龄7.8岁(0.6~13岁),平均体重17.5 kg(5.3~48 kg),合并其他畸形者均排除.根据PDA大小分别选择弹簧圈、PDA封堵器和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封堵器治疗.根据PDA的形态和大小分别采用经股动脉逆行或经股静脉顺行释放.结果:431例(97.3%)成功封堵. 4例因释放前存在主动脉缩窄,3例存在左肺动脉狭窄而放弃,5例大PDA合并肺动脉高压者封堵试验阳性而放弃.心导管检查肺动脉平均压32.5 mmHg(23~67 mmHg),Qp/Qs:1.62(1.4~3.2).其中45例采用弹簧圈封堵,53例应用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Ⅱ(Amplatzer duct occluder-Ⅱ,ADO-Ⅱ),12例为膜部VSD封堵器,其余均采用ADO进行封堵.25例(5.8%)术后出现少量残余分流,18例1月随访时消失,3月随访时全部消失.6例(1.3%)术后出现主动脉轻度狭窄,压差<10 mmHg,无需处理,随访无进展.2例(0.46%)术后出现血小板降低,对症治疗2周后出院,随访无异常发现.1例出现术后溶血.1例随访出现三尖瓣中度返流.结论:对不同类型和大小的PDA可应用不同装置进行封堵,术中操作仔细,避免损失三尖瓣,部分大PDA封堵后可存在残余分流、主动脉狭窄和血小板变化,随访时需密切观察.
推荐文章
动脉导管未闭患者行介入封堵治疗的临床观察
动脉导管未闭
介入封堵
随访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后血小板减少临床分析
动脉导管未闭
介入封堵术
血小板减少
危险因素
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198例
动脉导管未闭
经导管封堵术
介入治疗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应用不同封堵装置封堵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评价
来源期刊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儿童 动脉导管未闭 介入封堵 并发症
年,卷(期) 2012,(11) 所属期刊栏目 临床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011-1014
页数 4页 分类号 R725.4
字数 3221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0253-3626.2012.11.021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9)
共引文献  (13)
参考文献  (9)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4)
同被引文献  (27)
二级引证文献  (1)
190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9(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1(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2(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3(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7(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9(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儿童
动脉导管未闭
介入封堵
并发症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月刊
0253-3626
50-1046/R
大16开
重庆市渝中区医学院路1号
1976
chi
出版文献量(篇)
7628
总下载数(次)
10
总被引数(次)
36778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