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在总结地貌学传统基本理论并结合现代地貌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地貌含义的新的理解和地貌系统的整体观.地貌是由形态、组成物质、作用过程和边界条件4个组成部分互相依存、互相作用,并要求相互适应而构成的整体.这一新的地貌含义加入了形态和边界条件两个因素,从而不同于传统的“地貌是构造、营力和时间的函数”的表达模式.建议“时间”可以不作为影响地貌发育的因素,这样就为“地貌是三维空间和时间组成的四维空间的总体”这一说法赋予了新的含义.还提出地貌的发展演变是地貌各组成部分不能相互适应而出现的“非平衡态”过程,时间并不是地貌发展演变的动力.自然界处于“平衡态”的地貌是存在的,自然界地貌各组成部分总是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互适应,因而总是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也是现代地貌学能够进行定量研究的基础.边界条件是控制地貌发育的关键因素,地貌发展演变的方向是由地貌的初始状态(形态)和边界条件决定的.
推荐文章
生态地貌学研究动态:地貌学和生态系统生态学的交叉融合
地貌学
生态系统生态学
跨学科
生态地貌学
深空探测时代的风沙地貌学
深空探测
风沙地貌
金星
火星
土卫六
地震地貌学的发展及应用前景
地震地貌学
三维地震数据
地震解释
地貌形态体系
不断融入新元素的我国构造地貌学研究:以天山为例
地貌学
构造地貌学
新构造
活动构造
天山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现代地貌学基本思想的认识和发展
来源期刊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地貌学基本思想 地貌系统整体观 地貌边界条件 地貌发展演变 地貌平衡态
年,卷(期) 2012,(4)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12-118
页数 分类号 P642.23
字数 9744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刘希林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49 693 16.0 24.0
2 谭永贵 1 1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5)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11)
二级引证文献  (42)
195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7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2(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3(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4(5)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5(7)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7)
2016(7)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7)
2017(6)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6)
2018(9)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9)
2019(7)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7)
2020(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地貌学基本思想
地貌系统整体观
地貌边界条件
地貌发展演变
地貌平衡态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双月刊
0529-6579
44-1241/N
大16开
广东省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
46-15
1955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017
总下载数(次)
6
总被引数(次)
45576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