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为了分析目前国际上现有的两类高次谐波极紫外单阿秒脉冲产生技术——振幅选通技术和偏振选通技术在驱动脉冲场载波-包络相位设置方面的差异,基于这两类单脉冲产生技术基本原理并借助于高次谐波产生3步理论分析模型,半定量分析了这两类技术的驱动光场载波-包络相位依赖性及其差异.结果表明,两者的最佳驱动脉冲场载波-包络相位设置分别为0与0.5π,出现此差异的根本原因是高次谐波现象对驱动光场偏振度的高度依赖性.此分析结果对更短脉宽极紫外阿秒脉冲光源的产生和相关应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推荐文章
极紫外阿秒脉冲产生过程的本征原子相位分析
非线性光学
高次谐波产生
隧穿电离
本征原子相位
中红外激光相位测量及阿秒脉冲的产生
激光光学
相位测量
高次谐波
中红外场
阿秒X射线光源
利用两色红外组合场驱动氦原子产生单个阿秒脉冲
两色组合场
高次谐波
相位延迟
单个阿秒脉冲
类氢离子在强激光场中产生的阿秒脉冲
类氢离子
高次谐波
阿秒脉冲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两类单阿秒脉冲产生技术的相位依赖性分析
来源期刊 激光技术 学科 物理学
关键词 激光技术 载波-包络相位 高次谐波产生 选通技术
年,卷(期) 2012,(4) 所属期刊栏目 激光物理与激光器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516-519
页数 分类号 O437
字数 1497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1-3806.2012.04.021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王超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瞬态光学与光子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278 2990 26.0 41.0
2 田进寿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瞬态光学与光子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41 236 9.0 13.0
3 康轶凡 空军工程大学理学院 8 27 3.0 5.0
4 刘虎林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瞬态光学与光子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6 12 3.0 3.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4)
共引文献  (6)
参考文献  (11)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5)
同被引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14)
1993(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6(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1(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4(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5(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6(7)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7(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8(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4(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7(3)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6)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6)
2019(7)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6)
2020(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激光技术
载波-包络相位
高次谐波产生
选通技术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激光技术
双月刊
1001-3806
51-1125/TN
大16开
四川省成都市238信箱
62-74
197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4090
总下载数(次)
10
总被引数(次)
25972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