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旨在探讨大穗型杂交粳稻库容构成特征及其穗部性状,探索其群体生产力增长途径.[方法]采用大田试验,以具有代表性的8个大穗型杂交粳稻品种(A18/F7562、A2/F7563、A20/F7501、A5/F9249、A2/F7513、A20/F7503、甬优8号和甬优13号)和2个中等穗型常规粳稻品种(武运粳7号和武粳15)为材料,对大穗型杂交粳稻产量构成特征、群体颖花量、库容量、穗部性状等进行系统的研究.[结果]大穗型杂交粳稻产量、群体颖花量、库容量、穗长、着粒密度、单穗重、每穗一次枝梗数、一次枝梗单枝梗着粒数、每穗一次枝梗总粒数、每穗二次枝梗数、二次枝梗单枝梗着粒数和每穗二次枝梗总粒数显著或极显著高于中等穗型常规粳稻,穗数、结实率、千粒重、一次枝梗结实率和二次枝梗结实率极显著低于中等穗型常规粳稻.随着每穗粒数的增加,大穗型杂交粳稻产量、群体颖花量、库容量和二次枝梗结实率先增后减,穗长、着粒密度、单穗重、每穗一次枝梗数、一次枝梗单枝梗着粒数、每穗一次枝梗总粒数、每穗二次枝梗数、二次枝梗单枝梗着粒数和每穗二次枝梗总粒数不断增加,穗数、结实率、千粒重、一、二次枝梗数比值、一、二次枝梗总粒数比值和一次枝梗结实率不断降低,除产量、库容量和二次枝梗结实率外其它与每穗粒数的相关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每穗粒数的提高由中等穗型到偏大穗型,主要依靠一次枝梗的贡献,而由偏大穗型到大穗型以及特大穗型和超大穗型,则主要依靠二次枝梗的贡献.在满足一定穗数和具备稳定的结实率的基础上,提高千粒重,是充分利用大穗型杂交粳稻获取超高产的关键;提高群体颖花量是增加产量的基础,而提高库容量是增加产量的重点,在提高群体颖花量的同时还需兼顾千粒重的稳定.[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大穗型杂交粳稻每稳粒数250左右时穗粒结构合理,群体颖花量高,库容充实足,产量最理想.随着水稻品种和栽培技术的不断进步,其最适值还将可能更高.
推荐文章
冬小麦不同穗型对产量构成因素的作用
冬小麦
不同穗型
产量构成因素
高产育种途径
高产玉米杂交种产量构成因素和穗部性状研究
玉米
高产
产量三要素
穗部性状
玉米杂交种穗部产量性状灰色关联度分析
玉米杂交种
穗部性状
产量性状
灰色关联度分析
玉米穗部性状及产量间的通径分析
玉米
穗部性状
产量
通径分析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大穗型杂交粳稻产量构成因素协同特征及穗部性状
来源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学科 农学
关键词 杂交粳稻 大穗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穗部构成特征 超高产
年,卷(期) 2012,(11) 所属期刊栏目 耕作栽培·生理生化·农业信息技术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147-2158
页数 分类号 S511.22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2.11.003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454)
共引文献  (933)
参考文献  (33)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50)
同被引文献  (353)
二级引证文献  (488)
197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4(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8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6(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7(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8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9(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0(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1)
1991(1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2)
1992(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3(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1994(1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3)
1995(1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4)
1996(16)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4)
1997(1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4)
1998(3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30)
1999(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0)
2000(2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4)
2001(3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0)
2002(3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4)
2003(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1)
2004(2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9)
2005(3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2)
2006(41)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37)
2007(3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31)
2008(19)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8)
2009(21)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8)
2010(18)
  • 参考文献(7)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11(6)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2(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3(6)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4(47)
  • 引证文献(14)
  • 二级引证文献(33)
2015(79)
  • 引证文献(10)
  • 二级引证文献(69)
2016(90)
  • 引证文献(6)
  • 二级引证文献(84)
2017(112)
  • 引证文献(10)
  • 二级引证文献(102)
2018(79)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75)
2019(78)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76)
2020(47)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45)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杂交粳稻
大穗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穗部构成特征
超高产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农业科学
半月刊
0578-1752
11-1328/S
大16开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
2-138
1960
chi
出版文献量(篇)
9193
总下载数(次)
12
总被引数(次)
254208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